上周二,在央行意外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注:1个基点即1BP,等于0.01%)后,我们跟大家分析过,本月MLF有望同步调降,与MLF密切相关的LPR大概率也有一定调整,因为LPR=MLF利率+银行平均加点。
果不其然,继15日MLF下调10个基点后,20日公布的6月LPR报价如期迎来“双降”。其中,1年期LPR报3.55%(预期3.55%),上月为3.65%,;5年期以上LPR报4.2%(预期4.15%),上月为4.3%,结束此前连续9个月维持不变态势,双双下调10个基点。(来源:华尔街见闻)
图:LPR 报价机制改革以来报价调整情况
(来源:Wind)
LPR调降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影响房贷和资本市场?20日的股市为何没有期待中的反应?后市怎么看?
1、LPR调降如何影响房贷?
LPR下调对居民的房贷具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分情况讨论。
情况一:正在考虑贷款买房
无论是几套房,银行给我们提供的商业贷款利率是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RP)的基础之上加点确定的,主要参照5年期LPR。
比如说,北京商贷利率执行的加点标准就是首套房贷利率为5年期LPR+55个基点,二套房贷利率为5年期LPR+105个基点。
随着本次5年期LPR的调降,如果现在去贷款买房,商贷100万元,30年等额本息还款,每个月能少还58.54元,需偿还的利息总额减少约2.1万元。(来源:财联社)
此前首套房商贷利率的下限是LPR-20BP,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4.14%。本次5年期LPR下调10BP后,房贷利率下限便来到了4%关口附近。
参照历史最低水平,2008年底首套房贷款利率一度达到4.158%(在5.94%的基础上打7折)。由此可见,无论你觉得吸引力如何,但这的确是在房贷利率挂钩LPR后“优惠力度”比较大的一次了。
情况二:已买房正在还房贷
那么,对于已经买了房正在还房贷的朋友,房贷利息会降低吗?
翻下自己的贷款合同,有两个指标需要关注,第一个是定价基准,第二个是利率调整日。
“贷款人”通常的定价基准都是LPR加点,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再看一下利率调整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贷款发放日的对应日,比如贷款是6月30日发放的,那么每年的6月30日就是重定价日;二是每年1月1日。
等到利率调整日当日,房贷利率将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LPR为新的基准进行重新定价,届时才会开始执行新的利率。
当日,也有部分朋友购房全部使用的是公积金贷款,或者贷款合同在2019年10月以前签约,沿用了固定利率,您的房贷就和此次LPR调整无关了。
2、本次政策动向释放了什么信号?
首先,通过“降成本”提振偏弱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本次LPR调降的主要诉求之一,就是通过“降成本”打开偏弱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一方面,当前融资需求的弱势主要体现在居民部门,核心症结是地产销售持续偏弱的环境。降息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居民购房成本的降低,缓解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过大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今年1-4月我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95%,显著低于去年同期的6.35%和去年末的6.09%,这是导致今年企业盈利大幅承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其利润率的回暖,缓解经营困境。
(来源:浙商证券)
其次,释放“稳增长”预期,稳定市场信心。
但与此同时,市场并不缺流动性,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但当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并不顺畅,出现了较多的堵点,市场缺乏的是信心。
换个角度思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稳定市场的预期和信心,“稳增长”的诉求明显提升。6月16日,国常会明确了“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本次降息正是积极响应了国常会的精神,具备重要的信号意义。
国盛证券认为,鉴于当前经济的核心问题仍是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信心不足,本次降息可能只是开始;可重点期待的政策有:支持民企的法律制度、地产差异化放松、进一步降息降准、支持汽车(新能源等)、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使用、推出一批重大基建项目等。
东吴证券认为,稳经济的政策组合拳有望早于7月政治局会议出台。其中,“稳地产+扩基建”有望成为下半年托住经济的主要抓手,尤其是地产端,需要有政策松绑以释放一二线城市的改善性需求。基建上相对于特别国债,更看好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的加码以发挥杠杆效应。另外在消费和制造业领域,以稳汽车消费和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出台也是值得期待的。
(来源:国盛证券、东吴证券)
3、市场为什么没有期待中的反应?
从理论上说,“降息”将带来更为充裕的流动性,缓解分母端估值的压力,对于股市形成利好。那么为什么20日的股市并没有走出期待中的反应,不涨反跌?
其一,降息在短期对股市的影响本就具有不确定性,但中期有望带来较好支撑。
短期来看,由于此前市场已经计入了一定的“LPR非对称调降”的预期,5年期LPR的调降幅度为10bp,略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15bp,作为权重的地产板块出现调整,拖累了指数层面的表现。
但更重要的是,复盘历史,历次降息后,A股在未来1天、5天、14天的表现涨跌参半,本就没有明显的规律。
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每轮降息开启后尽管A股的走势略有差异,但时常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后见底上行。因为市场可能逐步从流动性利好的逻辑,逐步过渡到对于复苏逻辑的交易。
比如说,2008年10月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第一次降息后,A股大约在20天后见底;2012年6月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降息后,A股大约在半年后见底;2014年11月降息后A股加速上行;2019年11月降息后,A股大约在一个月以后开始加速上行。因此,对于后续市场的走势不妨乐观一些。
其二,市场从接收到政策利好到“相信”,再到完全消化需要时间。
当然,目前市场的下跌主要还是由于不确定性,而不确定主要来自于对于经济复苏节奏和稳增长政策力度的担忧。但我们也需要知道,市场已经过度定价了这些悲观预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无论在经济还是政策方面才更有出现预期差的可能性。
以商品期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一度回落至去年10月底的水平,但如果将去年四季度与当下相比,无论是疫情的影响还是经济的趋势,都不能同日而语。
根据中金公司的统计,目前风险资产计入的23年实际GDP增速仅在4-4.5%区间,明显低于机构预测的中位数5.7%,未来具备较大的修复空间。
4、后市怎么看?
1)股市方面
首先,较为宽裕的流动性有望继续助推主题性行情。
当前正处于宏观经济“弱复苏”的大环境,叠加“降息”后较为宽裕的流动性,从历史数据来看,小盘成长风格短期占优的概率更高,更容易催生与经济相关性较小板块的主题性行情。从中期来看,行业又将逐步轮动至顺周期的建筑、消费等等。当然,在降息后的一个月,通常表现为科技成长方向的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相对占优。
从这个角度来看,“AI+”与数字经济共振的方向仍然有望继续活跃,预计仍将围绕上游算力、数据、大模型和下游应用等分支轮动和高低切换,但也将逐步进入到去伪存真的阶段,需进一步甄别产业趋势真正受益的方向。
其次,也可以适当关注超跌反弹的投资机会。
总的来讲,A股连续跌两年,港股跌了三年,全球流动性拐点也正在见到,所以这个位置应该积极面对下跌后的行情。国内政策预期有所提升,叠加中美外交层面出现积极信号,市场有望逐步企稳。
而每一轮回暖初期,市场反转效应通常非常显著,超跌往往是上涨的最大动力。目前业绩不错、但股价没有反映的,可能有预期差修复机会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医药等几个细分领域。当前预期已经较为悲观,估值不高,政策托底预期也比较强——比如说,经济稳增长和拉动内需离不开汽车等大宗消费的发力。不妨考虑补仓主动管理基金以捕捉一些偏自下而上逻辑的高赔率细分机会。
2)债市方面
尽管市场已开始担忧债市在降息后是否“利多出尽”,但20日债市的情绪明显有所修复。国泰君安证券认为,以往LPR调降往往对应着债市止盈点,但不同于以往的是,本轮五年期LPR下调幅度略低于预期,长端利率债依然有投资机会,所以宽信用持续落地才是反节点,这个节点至少要等到三季度末或四季度中。
兴业证券亦表示,在实体融资需求出现实质性回升之前,本次10bp的降息未必意味着利多出尽,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仍然可期。降息有助于曲线陡峭化,长债的下行空间亦被打开,后续曲线大概率沿着“牛陡-牛平”的方向演绎。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兴业证券)
风险提示:
1.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投资方式。
2.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于投资人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法律文件。
3.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4.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者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5.基金管理人的适当性匹配意见不表明其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
6.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匹配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的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存在差异。
7.本页面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由基金销售机构提供,且投资者应符合销售机构适当性匹配原则。
8.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承诺或保证。
9.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10.本页面产品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11.基金产品历史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12.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服务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相关责任将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如有问题请咨询华夏客服,电话400-818-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