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相同事件的不同解读,看似非常有道理,比如,好公司又迎来了利好,未来价格上涨,这是第一层思维;然而,这些解读多数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好公司又迎来了利好,不再是好的价格了,未来价格下跌,这是第二层思维。这些事件的解读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心理行为。
有的是为了利益,一会儿讲中长期向好,短期可能调整;一会儿讲短期可能上涨,中长期还会下跌的。这种怎么解释怎么是的语句,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贪婪和恐惧的确定性的导向,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是做长线需要经受不断涨跌带来的不断煎熬,还不如确定性的导向痛快。即使跟着这些解读,从来没有盈利,判断得根本没用,然而,从这些解读中,也是很快得到了一半对一半错的反馈,只要记着对的,不记错的,再来再战,很有意思。还有些是比较实在的解读,可能错了会改变,也可能不改变不认错,其实隐藏着人们的贪婪和恐惧的心理。总之,能够在贪婪和恐惧中取得平衡的人很少,很多人都需要给出确定性的答案,都需要跟着到处跑,羊群效应也就形成了。
尤其是当某一市场长期上涨数年,当某一行业板块长期上涨数年,这种羊群效应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因为每次做出下跌的解读仍然上涨,所以连解读的信息也不断地强化。经济数据很好--经济好,价格上涨;经济数据不好--宽松刺激,价格上涨;公司业绩超出了预期--上涨;公司业绩低于了预期--已经反应,不妨碍中长期的基本面,上涨;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好需求上升,上涨;材料价格下跌--消费者购买力增强,上涨;汇率贬值--出口好刺激经济,上涨;汇率升值--进口好伴随吸引资金回流,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资产同样升值,上涨;通货膨胀率下降--盈利质量改善,上涨。以上全是中性--符合预期,上涨。同一件事情解释成上涨和解释成下跌,也都可以讲出有道理的说法,比如,利率下降--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资产承压下降;当然低利率也会刺激低迷经济,盘活资产上涨;当然未来预期利率会提高,所以资产价格下跌了,回调到位,不改长期资产价格上涨。
得到了这些解读,投资人会接受符合心理上的解读,尤其是满足心理的生动的解读的文章,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价值投资不看政策、消息、技术、解读,其实不是不看,而是独立的思考。这些生动的杂音对独立的分析判断没有作用,所以只适合第一层思维的人,不适合第二层思维的人。长期投资都能盈利,就怕折腾。而追逐这些解读的人,没有投资体系,就怕不折腾吃亏了,结果长期没有盈利还是更吃亏了。有着成熟的投资体系,做得好的投资者,知道这些影响因素重要,但是情绪带来的心理因素更重要,否则不会市场长期上涨,多数市场参与者都亏损累累了。卓越的投资者能够抵抗得住市场噪音的影响,在情绪上保持平衡,在贪婪和恐惧之间保持平衡,理性地对待有利的事件和不利的事件。不仅避免市场情绪的影响,还能避免主观情绪的影响,有时候在情绪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乐观;有时候在情绪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抑郁的悲观。要跳出来,远离噪音,不熟不做,不懂不做,构建体系,能力范围、知行合一。
长期实践摸索后,如果仍然跑输市场,那就是操作的原因了,方法不对,要跳出来,远离没用的噪音。不熟悉的标的不做,不懂的选时也不做。比如现在从沪深市场中找到一些基本面好的确定性的标的,白马公司的基本面是相对可知的,经济长期向上发展也是可知的,做好组合应对单只的不确定性,关注组合盈亏,不关注单只的盈亏,让优秀的公司慢慢跑出来拉升组合。现在沪深市场处于什么位置,上涨几点,下跌几点,是不容易判断正确的,这像天气预报一样,可能未来几小时和超级长期能判断正确的概率高些,而未来几天的判断正确的概率基本上是对一半错一半,根本不高的概率,那些写吸引判断涨跌的文章的最有兴趣写这些的。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市场相对高低,比如,现在沪深市场是不低了,也没到全是泡沫的时候,那么做好相应的资产配置,配置一部分仓位到指数基金,一部分仓位到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涨跌都是可以应对就行了。这是我们构建的投资组合的战略布局体系,做好了就可以适应不同的投资环境了。在能力范围内做,严格遵守纪律,做到知行合一。
学会了怎么样避免失败,才能成功;只要不贪婪不恐惧,长期投资无非是赚多赚少的。2016年初至今,指数基金中的招商央视财经50指数基金和汇丰晋信A股龙头指数基金的收益分别是2.16倍和2.12倍,混合型基金中的兴全趋势混合、兴全轻资产混合、富国天惠成长、景顺长城优选分别是2.16倍、2.13倍、2.14倍、2.37倍。这些优秀基金在2016年初都是可以有关注到的,在一定的区间的涨幅也是差不了多少的。这期间市场和各行业都经历了涨跌起伏。投资中,原则和心理行为分析是远远比经济分析重要的。避免了失败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避免亏损,无非是长期盈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