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行情实在不咋地,看着跌幅不大,但主打一个丝滑。
3000点,2800点,2700点,大盘稳扎稳打,拾级而下。
要说9月份还有啥值得期盼的重要时间点,那就是美联储9月18日的降息啦。
随着美联储决议前最后一组重量级经济指标——美国8月CPI数据昨晚(9月11日)公布,美股大涨,市场已经提前锁定了下周美联储降息的预期。
数据公布后,芝商所FedWatch工具显示,交易员普遍认为美联储在9月18日货币政策会议结束时决定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85%。在公布之前,市场预测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69%,而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31%。
问题来啦!降息后外资会不会来买A股,哪些板块有望率先走出泥潭?市场阴跌不止,降息周期中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以史为鉴,这3大板块有戏
有小伙伴可能疑惑:老美降息为啥全球关注,真和我们投资A股有关系么?
老司基觉得,这个还真有关系。这是因为,美元是国际重要的结算货币,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后,将通过美元直接影响全球的流动性。比如美联储降息之后,美元供应量增加。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增加会让美元贬值,持有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会下降。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向其他市场,直接或者间接提升其他资产的价格。
现在市场普遍关心的是,降息后,外资会不会来买A股。
老司基猜想,大部分人认为不会,因为大家的预期是,下跌的东西还会继续跌。但这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去推理别人的想法。
其实,降息最大影响是能带来增量资金。在美联储没有降息前,全球市场都在进行存量资金的博弈。于是,就出现某些资产涨,某些资产跌。
比如,在美国就是美股涨。更准确的说,是少数美股龙头涨,其他股票几乎没怎么动弹。也就是说,存量资金撑不起整个美股上涨,只能润泽极少数股票。在A股则是,债市猛涨,A股一路下跌。更细致一点观察则是,超长期国债猛涨,中短债表现一般。
但一旦全球有增量资金注入,格局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老司基找到一份券商研报数据。从历史上看,美联储降息后短期外资流入A股较多,外资流入偏好医药生物、电子、食品饮料、家用电器、计算机等行业。
以离我们最近的上轮2019年美联储降息周期来看,外资总计流入A股的资金高达4088亿元。其中,医药生物、电子和食品饮料是外资最为青睐的前3大板块,净流入资金分别达到788亿、404亿和389亿。
可以说,这3大板块都是近几年调整幅度最大的板块。以医药生物板块为例,从2021年高点至今,板块跌幅高达54%,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跌幅居第6名。近年来,医药行业整体面临疫情后转型、集采、医保谈判等挑战,此外公募基金医药持仓连续三季度下滑,目前已处于较低水平,情绪也处于明显低位。然而,政策拐点显现,差异化增长明显,尤其在产品出海、创新商业化、国企降本增效等方面,市场预计下半年是布局医药行业良机。
积极应对,潜伏受益行业
在美联储降息的背景下,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重视基本面分析:尽管美联储降息可能会对市场情绪产生正面影响,但资产价格的长期走势更多地取决于基本面。我们应密切关注企业的盈利预期、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宏观经济数据,以判断市场的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
关注受益行业:在宏观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金融和地产板块可能会受益。同时,外资流入可能会首先关注大盘成长股,如食品饮料、家电等,随后可能会转向小盘成长股,如TMT、军工等。此外,货币宽松交易的受益方向,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板块,也值得关注。
考虑红利板块:在降息期间,红利板块可能会受到关注,因为它们通常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的股息率,能够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
紧盯科技板块机会: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具备产业自主逻辑的板块,可能会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可以关注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以及车联网等政策催化集中的主题性机会。
控制风险:在市场波动期间,应保持谨慎,适当分散投资组合,以降低单一资产或行业的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适时调整投资策略。
眼下,A股已经出现了多个底部信号,各大指数估值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20多年来的4个历史大底了。如沪深300指数滚动市盈率不足11倍,上证指数12倍市盈率,均低于2005年和2008年两大历史底部水平。但市场真正的反弹还需要更多利好政策的催化带动成交量提升,资金流入,信心增强。9月18日,或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窗口期。
当下我们更多能做的还是保持耐心,执行自己的投资计划,等待随时可能到来的反弹。
#茅台创近2年新低 白酒还能买吗?#
#九月基金投资策略#
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基于人工智能模型概率生成,不确保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不应视为互联网新闻信息,并不代表天天基金的立场、态度或观点,也不能作为专业性建议或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的,风险自担,天天基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针对人工智能服务生成的内容,您须自行对其中包含的数字、时间以及各类事实性描述等内容进行核实,且您不得采用技术手段删除、篡改、隐匿上述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