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开门,涨得最好的是恒生科技指数。指数上涨2.48%,升破8300点,背后是港股科技公司美团、快手等的大力反弹。遭遇“你懂的”反垄断监管下的一波调整后,终于有迈着小碎步爬坑迹象:
而最近发现没,这代表成长的创业板指,涨势也不衰,隐隐有要挑战春节前高点的势头:
说起创业板指,已经被归为成长性极强、类科技宽基指数了。因为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这几个领域加在一起占比几乎有8成,由于龙头权重股和近期细分行业演绎的缘故,医药生物和电气设备两个行业就占到了55%。戳《4只创业板指数对比》。
另一方面,做多中国的科技,还是要拓展到港美市场,近期多家大厂纷纷推出ETF的恒生科技指数也很有代表性。
而最近,创业板逐渐收复春节后的失地,而恒生科技指数则还在爬坑,两者明显分化:
那么,创业板vs恒生科技,两个指数走势背离下,是机会吗?创业板vs恒生科技,如果同时投资这两个指数的话,是真的起到AH跨市场互补的效果吗?
一、创业板vs恒生科技历史表现
我们先来直观地回顾一下两只指数的历史走势。分两个时间段来看:
2016-2018这三年,分化。对于创业板来说是消化泡沫阵痛的三年,三年腰斩,投资指数基本没办法挣到钱。而对于恒生科技指数来说,2016/17两年是高光时刻,但因为17年底和18年的一些特殊原因,基本回吐掉了前两年的所有涨幅。
再来看看2019和2020这两年,同步。无论是宏观流动性还是企业基本面,都对新经济科技产业非常有利,两个指数表现不相上下,两年取得了150%的收益,无论怎么参与、何时参与,都是妥妥的“躺赢”。
不过2021年春节后,风云色变,一波约20%的回调之后,两个一直以看来走势非常接近的指数走出了分化的情景,创业板明显反弹更快,恒生科技则弱。
二、分化背后是机会吗?
咱们看看两只指数春节后走势分化的原因:
1、行业组成方面
创业板指,约55%集中在医药和新能源,约25%是狭义的科技(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
恒生科技,在软件服务业(互联网)上的大量占比,无疑是最大的不同。
猜测三点原因对港股科技类资产有所疏远:1)对互联网相关政策的担忧;2)对海外流动性担忧;3)偏向成长类的资金,切换到更加顺周期且低估的价值类资产。
2、基本面业绩方面
从中期的业绩增速来看,无论是创业板还是恒生科技都预期不错。
创业板自不必说,医药健康行业是一个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故事的行业,新能源产业链上有竞争力的公司也得到了境内外资金的一致青睐。
反观恒生科技这边,短期确实是受到一定的扰动。市场上主要有两方面的质疑:
1)一方面是短期政策对于反垄断、恶性价格战等行为的态度。既涉及到可多可少的罚款,也可能会对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一定的扰动;
2)另一方面则是对中长期用户数增长的质疑。头部的互联网大厂纷纷出现用户增长乏力的迹象,这导致即使营收和利润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市场仍不买账,纷纷出现杀财报的迹象。
但我们觉得,对于个别公司层面,以上两点扰动确实不容轻视。但对于行业整体来说并不会伤筋动骨,反而会更加良性地做大蛋糕,这一点逻辑还比较能够确定。
根据长江证券统计的Wind的一致预期数据,恒生科技指数在净利润方面,2021和20%,2022年约33%,未来两年均预计维持较高增速。
3、资金方面
A股市场,最近北向资金杀回来了!给震荡的市场添了一把火,公募私募厂子也开始有爆款基金出现,创业板的龙头标的可能会是配置方向之一。
放眼香港市场,南下的资金持续净流入的趋势没有改变:
资金层面短期更偏向于情绪,指数下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不会收到任何影响,如果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可以不用做过多考虑。
三、创业板指和恒生科技怎么选?
总结一下,创业板和恒生科技怎么选择?
1)港股的科技龙头有一定的护城河,传统业务的正常发展就可以保证一定的业绩增速,各家都在拓展第二增长曲线,监管也旨在做大整体行业的蛋糕,基本面无忧;
创业板坐拥新能源和医药健康板块的龙头,也是市面上稀缺的高成长资产。
2)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全都要。要想尽量配齐中国的科技产业,既可以用可投资港股的科技基金可以一键打包,长期来看也可以通过创业板ETF+恒生科技ETF进行两地配置;
3)从估值来看,机会是跌出来的,风险是涨出来的,投资还是要有逆向思维。目前来看,恒生科技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首批恒生科技ETF,接下来也陆续上市了。
免责声明:本文及本号任何文章的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