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基金说,“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谋求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OK,你说了算,我们用“控制风险下的长期稳定增值”评估。
“控制风险下的长期稳定增值”,行业叫做夏普比,还有一个小兄弟,风险调整收益。夏普比涉及无风险收益,直接把无风险收益归零,夏普比则变成了风险调整收益,risked return。对于主动基金,你说你是做这个的,我必须用这个评估。
对于指数加强基金,它说它是指数基金还是加强了的,我另开一篇,看看它到底加了些什么强进去。
1、风险调整收益的定义
风险调整收益 = 收益/风险
定义很简单,基金网站一般会公布风险调整收益或者夏普比,最起码它会公布收益率和标准差,如果不做系统外的风评,风险即标准差。
夏普比 = (收益 - 无风险收益)/风险
无风险收益到底是多少,没有统一规定,用谁的数据,看谁的说明。我觉得,最好梯次分布。对于股票基金,可用10年国债收益率。对于债券基金,可用一年期存款基准收益率。对于货币基金,可用活期存款收益率。
注意一点:收益以及风险至少有三年数据的支撑,主动基金低于三年不评,最好有五年,经历一次牛熊循环。主动的标准肯定必定比被动要高。指数基金之所以没有对时间一刀切,那是因为指数的数据不止三年,现在即使新公布的指数,历史数据也要回溯到10年以上,只要这个基金的误差OK,过关了,误差不OK,还是要三年。
2、为什么风险调整收益很重要
风险调整收益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胜率。这是一张标准正态分布图,假设收益率分布是正态分布,那么风险调整收益(rr),即均值标准差比,假设这比例是1,那么在正态分布图上位于中心点左侧一个δ处,假设未来依然如此,则未来一个单位时间(看基础数据是年化还是季度还是月度)的胜率为84%,以此类推。在我看来,年化能做到0.5以上已经不错了,1.0以上的基金凤毛麟角。实际上的基金收益的分布不会是正态的,但是,风险调整收益高则胜率高大致成立。
![1.jpg](http://z1.dfcfw.com/2017/7/31/201707310827411510296526.jpg )
第二个,收益。
风险调整收益看上去搞复杂了,我去选择那些绝对收益高的产品,尽管风险高,可是我愿意承担不行么?其实,风险调整收益高、绝对收益低(标准差更低)的产品,如果可以使用杠杆,一样也可以高收益。如果基础风险已经很高,则不能再加杠了。即使不用杠杆,这个关系仍然成立。
实际上,一个金融产品在整个投资组合里面最终贡献的收益,即风险调整收益。
因为,现在投资组合理论实际是风险理论,资金配置是面向风险的,以风险而不是以收益为基准,先控住风险,然后再把收益推上去。假设我有N个基本选择,每个的收益Ri (1~N),标准差是δi,他们彼此独立,那么他们的权重Wi如下:
Wi = K/δi
K是归一化调整系数,为了简单,我们先假设它等于1。
于是整个组合收益如下:
R = ΣWi*Ri = ΣRi/δi = ΣRRi
RRi,即风险调整收益(Ri/δi)。最后的整个组合的收益R等于各个成分的风险调整收益的累加,就是这么的简单。
风险高的基本项,权重低。风险低的基本项,权重高。最后的收益贡献,是权重跟收益的积,也就是风险调整收益。
第三,优秀。
风险调整收益是一个历史统计量,属于过去。过去已经过去,基金能够带到未来只能是策略和团队的执行力。如果在策略和执行力之间只选一个,我绝对选团队,也就是,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优秀的团队绝无可能选择一个平庸的策略,也不会有一个相对平庸的结果。
3、怎么使用风险调整收益
首先,再次强调,统计一定要有时间深度,至少三年。
其次,各个大类的要设置预估收益起点。预估是对未来的判断,基于历史统计而且超越历史,股票类我认为需要大于10%,其他至少5%,QDII大于5%,债券类大于5%,商品类大于5%,等等。低于5%的金融产品是不能持有的,2~3%的通胀,再加上各种管理费以及基金跟踪误差,没有任何价值。
再次,选择风险调整收益高的,假设基金延续其风格,其实延续其策略和执行力,那么历史上优秀基金在未来优秀的可能更高。
以下是几个王牌基金的RR(债基五年统计,股基七年统计),仅能供参考:
富国天丰,1.2
鹏华丰润,0.48
易基岁丰,0.96
招商信用,1.4
工银四季,1.05
国泰小盘,0.67
嘉实50,0.65
博时主题,0.6
兴全趋势,0.6; 和润A,0.61; 和润B,0.59(三个基金风格各异,RR一般大!)
中欧趋势,0.58
南方高增,0.49
最后,我们用各种方式评估基金,最终寻找的是优秀的资金管理人。统计,属于过去。人,才是未来。
(原文转载自:Gy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