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赢计划
主动基金作为在非有效市场获得超额收益的工具,近年在A股大受追捧,毕竟大家也知道A股相比欧美有效程度没那么高。
尤其配合去年的公募大牛市和营销手段,很多主动基金经理成为了明星一样的存在,甚至能上综艺节目。他们的基金也大受追捧。
毕竟对于绝大部分非专业的基民,选择基金只能靠对「人设」的感性认知。
我自己呢,也从只投指数基金到今年的逐步扩大主动基金的投资比例,算是认知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但一个工具再好,肯定也有它的局限性。
主动基金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存在两个根本上的悖论,只有理解了这两个悖论,才能更好地投资主动基金,不然也只是「追星」而已。
第一个悖论:「规模悖论」
规模小的主动基金,很难判断好坏。
规模大的主动基金,又很难有超额收益。
这是个悖论,张坤也好,彼得林奇也好,往往是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不知名到明星这个阶段收益是最高的,但你也很难从成千上万只基金中把他们选出来。
但一旦他们成为了明星基金经理,规模大了之后,他们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了市场本身,那就很难创造超越市场的收益,就好像没法抓着自己的脑袋把自己提起来一样。
所以怎么办?无解。
要是谁有解,这么容易找到下一个张坤和彼得林奇,那他财富早就和巴菲特比肩了,显然没那么容易。
第二个悖论:「投资能力悖论」
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不同,它不是一套机械的选股标准,超额收益主要靠基金经理的能力。
而看人这种事情,是很难的,不然也不会出现规模悖论了,也不会出现这么多被骗钱骗感情的痴男怨女了。
所以,挑选主动基金,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
能看懂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能理解基金经理的持仓逻辑、能了解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能对基金经理过往的业绩进行归因。
完全只看收益率是不够的的,因为过去表现好的明星基金经理可能是运气,可能遭遇「规模悖论」,当然也可能长青。
而过去垫底的基金经理,往往未来会有不俗表现,但有些会被清盘。
要是真有简单的方法选出好的基金经理,那AI投资早就超过人类了。毕竟数据算法选基金你肯定比不过AI嘛。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很有投资能力的人,为什么你自己不投资,而是要买别人管理的主动基金呢?
这就是「投资能力悖论」,买主动基金需要投资能力,但需要买主动基金的往往就是缺乏投资能力的,而有能力买主动基金的,又不太需要买主动基金了。
对此也是个悖论,同时「投资能力悖论」也会导致「规模悖论」的发生,因为就是你不懂投资,只能买规模大的明星基金嘛。
所以,对于以上两点我们怎么办呢?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如果有的话,也就不叫悖论了,但我觉得以下几个思路你可以参考:
1.只买指数基金,放弃超额收益。与其选到跑输指数的主动基金,还被收高额的管理费,气到吐血,不如接受指数基金的平均收益,还不用费脑子选基金,收益/心情比挺高的。
2.选择规明星基金经理规模没那么大的作品。比如刘彦春虽然也是千亿规模,但他的AH股基金只有100多亿,相比他纯A股代表作的大几百亿,A港股市场明显能容纳的规模更大,显然更能容得下小规模的新代表作。
3.选择了大规模的代表作,就接受可能跑不赢大盘的现实。比如选了张坤,就是相信在大规模之下,他依然能取得超额收益,即使没能取得,至少也不会亏死,那也就接受了。
4.有能力的话,分散投资一些小规模的主动基金。但我觉得这个对普通人很难。现在主动基金超过8000只,以普通人的资金量,很难说分散之后就能买到未来的张坤。
5.选择会投资的、你信任的基金组合管理人,跟投他们的组合,比如我对吧。但是这个也很难,主要你没法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又怎么判断组合管理人有投资能力呢?
但这点相比直接选主动基金,至少组合管理人会不断地和你沟通,在下跌时给你鼓励,上涨时让你警惕风险,一直陪伴你。
而公募基金经理可没时间给你干这事儿,所以张坤、萧楠、朱少醒都说过:
虽然他们的基金长期表现很好,但真正赚到大钱的基民不多,非常可惜,大家持仓平均时间很难超过一年。
所以大家不要神化任何投资工具、任何投资人,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接受它的优势与局限。
平常心,或许才是最好的投资方法吧。
本文内容仅作为个人记录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按此投资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