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艳丽 | 文
长信基金李家春是23年固收老将,先在交银,后转战富国、东方红,先后涉猎各类资产,最后到长信基金,统管整个固收条线。
李家春看待「固收+」,是很典型的产品思维,不强调风格,强调结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同产品搭配不同的投资思路,呈现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
李家春用了相当篇幅介绍团队搭建、投研架构。这是因为固收+相对复杂,包括大类资产配置、各种债券、转债、股票配置等多维度视角。对「固收+」而言,最重要的并非像股票型基金经理一样单枪匹马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配合是核心。
在市场的不同阶段,无论排名如何,李家春最终都实现了绝对收益。以做二级债基的两个「三年」为例:2011年-2014年、2015年-2018年,指数表现平庸。但他管理的交银双利债券A/B,自2011年9月26日至2014年8月21日,任职回报23.96%。东方红稳健精选A,自2016年10月18日至2018年8月22日,任职回报11.02%,均录得正收益。(天天基金网)
在长信基金,李家春的代表作长信稳健精选A,是进取型「固收+」,自2020年7月16日管理至今,任职回报17.59%。长信稳健均衡A,是保守型「固收+」,自2021年3月30日管理至今,任职回报3%。(天天基金网,2022.2.9)
「取得绝对收益,是比较重要的事。」李家春反复表示。
李家春的自我评价,是「三个一些,两个到位」,即做投资的时间稍微久一些,看的周期多一些,经验丰富一些,对风险的把控相对比较到位。圈内同行对他的评价是「大开大合,勇于做判断,勇于做决策」。
关于李家春的介绍,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个人成长经历。第二部分,团队搭建、投研架构与投资理念。第三部分,产品思维与业绩表现。
I.从业经验
2006年-2014年,李家春在交银施罗德基金,长达8年时间,从纯债基金经理开始慢慢演变和进化,2008年涉足一级债基,2011年开始做二级债基。
当时的交银,群星璀璨,是交银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交银崇尚自上而下的体系,有些传奇色彩,宏观因素也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变量。
2014年,李家春短暂在富国基金停留,做转债、银行资管委外专户,恰逢牛市。2016年,李家春转战东方红资产,开始管理混合偏债类产品,投资范围慢慢变得更复杂,逐渐纳入打新、可转债等策略。这一时期,李家春接受了价值投资理念,坚持绝对收益、长期持有。
2018年,李家春加入长信基金,更进一步,统管整个固收条线。
这一路走过,他不断丰富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思维框架,到了长信基金,开始把过去吸收的东西变成执行层面。
据悉,长信基金整个固收条线目前总管理规模逾900亿元。
看一个擅长大类资产配置的固收+基金经理,从业履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首先要对各大类资产有一定的熟稔度,这只能是时间和跨度累积的结果。
李家春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基金经理,因为太资深。他的体系里,容纳了太多东西,以至于他形成了很强的工具思维,像一个工具箱,为了不同产品,派遣不同阵型,进行不同匹配。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绝对收益理念,他没有什么固定的路径依赖。
II.团队搭建与投研架构
在长信基金,李家春做了一个重要工作:整个团队的搭建。
长信基金固收条线共26人,12名投资经理、8名研究员、6名交易员。
相比一般的中型基金公司,李家春对研究团队做了较大的改变,放了很多人力资源在自下而上的研究上,包括信用、转债、宏观、利率、行业等共8名研究员。李家春本人,是偏自上而下的思路,擅长大类资产配置。这就是典型的团队配合思路。
李家春统管的「固收+」条线,整个投资决策流程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 做好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涉及到内部投研管理架构、管理方式、管理框架。长信基金分为三个投研团队,包括主动权益、量化投资、固收条线,在公司层面,有一个资产配置委员会。
为了打破局限性,在资产配置委员会上,三个投研团队召集一堂,每个季度一次会议,形成每个季度的资产配置建议。“做资产配置并不是我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固收团队内部的事情,而是整个公司的事情。”李家春如此形容。
第二个层面, 行业选择、类属资产的风格。
比如股票,当前哪些行业景气度上升、哪些行业景气度下降,当前市场风格偏好什么维度,等等需要考量的东西。它是资产配置的延伸。
第三个层面, 个股、个券的配置。
自上而下到资产配置,到行业、风格的选择,最终还是落地到每一个股票、每一个转债、每一个信用债都研究清楚、研究透、才有可能有一个抓手,才知道具体配置哪些标的。
李家春的投资框架,就是以上三个层面相结合。配置多少,是前两个层面决定的。配置什么,是第三个层面决定的。
李家春最擅长大类资产配置。他一直强调,资产配置未必一定能找到最优解,但你一定要最坏的情况剔除在外,比如2018年最大的回撤来源是股票,2017年最大的回撤来源是长端利率。首先把风险点找出来,这是相对容易的,只要剔除最差的一两个风险点,对净值就有较大的改善。而「好」和「相对好」,次序排得很精准,相对没那么重要。
III.产品与业绩
李家春团队每年都会做「全面产品定位」的梳理,对定位不甚明确、或在可能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调整。
事实上,他们每周都有产品会,这是产品定位的先决条件。会上讨论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该产品的客户结构是什么?客户是什么样的想法和思路?客户想要呈现什么样的风险收益特征?等等。
产品定位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
事前,通过产品委员会,把产品定位搞清楚。比如「固收+」产品分保守型、稳健型、进取型。
事先把仓位区间定好,稳健型「固收+」可能是20-30%权益仓位,乐观假设下不超过30%,悲观假设下不低于20%。进取型「固收+」是30-50%权益仓位,乐观假设下不超过50%,悲观假设下不低于30%。差异最终会体现在风格上。
再如持仓结构,同样的仓位,结构偏科技成长、或医药消费、或价值股?对这些标的贴上标签,然后做分析。通过大周期、大消费(含医药)、大金融、大制造(含科技)等比例和结构,最终看呈现的特征。或许同样30%权益仓位,一个组合可以显得进取有弹性,而另外一个组合显得保守稳健,从而实现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化。
事中,团队内部每个月开一次会,审视每个产品的投资仓位、标的风格是否符合最开始的预设。
事后,产品部门进行业绩归因,也就是说,考核不仅仅是收益率,也要看是否完成了既定策略,完成过程中是否忠于产品定位,是否执行了投决会决议,是否根据产品定位对决议做了一些微调。如此这般,从头到尾对投资经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以上,就是长信基金固收+条线对产品定位的重视程度。
整个固收+理财市场的客户需求是多样性的,很难用单一产品满足所有需求。
李家春思考的是「球队模式」,通过辩证的方式,把具体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做出来,形成一系列产品,匹配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需求。「在产品运作时,可能像德国队或意大利队一样,注重防守反击,也可能像法国队或巴西队,更擅长进攻而防守相对薄弱一些。同一个团队,但打法、排阵发生了变化。」李家春形容。
对话李家春
问:可以谈谈你的投资框架吗?
李家春:我的思维方式比较长期,一方面考验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适应力,另一方面通过跨越周期的方式,实现较好的绝对收益,也能充分反出基金经理的水平。
我曾经提过八个字:「立足配置,取道价值」。
立足配置,即投资过程中,第一个层面的思维是怎么做好资产配置,也反了「不要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朴素道理。
取道价值,有两方面:选择个股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去理解。当前的估值比价值便宜,即以好价格买好公司。
做资产配置,很多时候就是在比较哪个资产相对贵、哪个资产相对便宜,我们总是在寻找「相对便宜」的东西。
问:所以,大类资产配置中,性价比很重要?
李家春:对,做固收+,永远考虑的是以什么样的回撤、波动去取得收益,有时候收益很高的标的,因为波动大,我们也不一定会配置。
问:你对「+」的理解是什么?
李家春:就是收益的增厚。收益增厚的来源可以是各方面,包括纯债久期的变化、信用alpha的挖掘、转债及权益的增厚等。
问:有很多 「固收+ 」产品,会在 「+ 」的部分投一些景气度比较高的标的,但今年跟去年的风格还是有较大变化。在你看来,如果行业景气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说风格切换,对某个产品来讲,有什么其他的应对方式?
李家春:在我们「固收+」产品权益部分的投资过程中,特点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还是要做到研究的前瞻性,即摸清市场风格的变换,这其实是大类资产配置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延伸,也就是说从「资产配置 」到 「对应的资产内部 」的风格变化。其实它的研究逻辑有一贯性,我们会从这个角度去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去做一些预判。
对于做 「固收+ 」产品投资来讲,其实更重要的就是做好 「应对 」。相对来讲,我们在做好前瞻性研究的同时,还是要去贴近市场,去看、去分析这个市场目前处在什么样的一个阶段,然后,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了解去做好 「应对 」。
问:所以,管理“固收+”产品,风格相对会更加灵活一些。
李家春:对。「应对」对我们来讲应该是更重要的。从2018年底到现在,在这几年的结构性行情中,我们固收团队对于整个市场风格的把握,不能说面面俱到,但是对于大的脉络我们还是有一些前瞻性的研究的,并且通过这些研究,对一些机会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另外对我们产品来讲,风格还是比较均衡的。
问:分析一下开年调整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后面市场走势的?
李家春:如果说一部分估值偏高的成长股出现调整还算正常的话,开年A股这波全面调整多少还是有些超预期的,内外部因素都有些影响。
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是市场对于稳增长的力度和效果存有分歧。外部扰动,主要是美国通货膨胀超预期上行,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欧美金融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
但是站在目前的位置上,我们对于今年的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
在我们看来,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的整体基调还是比较明确的,12月8日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基于这三重压力,会议对于稳增长的表述非常积极,体现出政府对于「稳」的诉求非常强烈。除了提出六稳六保之外,会议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来要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这一系列的表述,要求各方面努力实现2022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我们相信随着金融和经济数据的逐步兑现,在两会之后,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歧会进一步减少。
这里最大的分歧,还是在于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到底有多大,能否被基建所对冲。目前看地产政策的放松是渐进式的,进一步放松似乎还有顾虑。与地产开发投资相比,其实新基建的规模已不容小视,从边际变化来看传统基建的发力也可能会比较大。2022年可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最高额度为2.19万亿。预计在政策督促之下未来两月基建投资或有明显提升。房地产行业本身的政策调整也在延续,从2021年9月房地产金融座谈会开始,居民端贷款有所恢复,涉房融资逐步企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满足购房者的合理需求」基本确认了地产的政策拐点,今年年初随着银行按揭贷款、开发贷额度的更新,上半年房企资金压力或有所缓和,年中新开工等领先指标有望逐步企稳,进而在下半年稳定住整个地产投资。
对于消费,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能否企稳,居民收入是否稳定增长,消费者信心能否进一步恢复;另一方面就是观察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否会下降,最终在特效药与疫苗的共同加持下全面放开各种管制。我们相信未来,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费增速有望进一步向上修复。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2022年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充满信心。在稳定的宏观背景和友好的政策环境之下,我国资本市场依然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结构性行情有望得到延续。
问:回撤对投资是一个约束项吗?
李家春:回撤是客户很在意的一点,对回撤的理解有不同声音。
很多时候过度关注回撤其实是一种约束。
但对固收+而言,回撤是刚性要求。我认为,对回撤要合理应对。市场很乐观的时候,你去保持高仓位,如果突然跌下来,跌到一定位置,被迫砍仓,效果不是太理想。
问:你的选股风格是什么?
李家春:从理念上,我相信长期持有,没有验证观点错误之前,不轻易换股票。但是做固收+要控制回撤,要抓住每个阶段市场的宏观特点和资产风格,需要增加一些换手,勇于做决策。
问:举个例子介绍下你的选股观念?
李家春:对一个公司的深入了解,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持股信念。
比如我看好的某类成长股,这类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很重,在中小企业中并不多见,在传统主业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它还有第二增长曲线。从最初的远期计划在空中楼阁、到慢慢落地、到兑现、到形成量产,虽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一直在跟踪着它的成长。
问:你持仓的一些股票在过去一年经受了很大考验,你似乎没有怀疑过自己?
李家春:对,只要自己研究足够透,没有必要因为二级市场价格波动而对自己产生质疑,这一点我比较笃定。虽然我性格温和,但也有一定的执着,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判断。
问:如何评价你的性格?
李家春:信仰中庸之道,不爱显露锋芒。
问:你的团队氛围是什么样的?
李家春:我不喜欢一言堂,但我忠于产品定位。我会和基金经理讨论,风格是否符合产品定位。至于风格是对是错、交易换手率、选取标的偏好、行业判断和观察,我很少评价,更多时候是尊重对方的意见。
风险提示:以上观点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意见,不代表投资建议。所载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为提供参考之目的,非为对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表述或概括。
访谈嘉宾非本公司人士,无权以本公司名义发表评论或对外展业。嘉宾在访谈中发表的意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观点,本公司所提供的上述信息,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保证已做最新变更,请以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公告或公开信息为准。投资者应当自主进行投资决策,对投资者因依赖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导致的财产损失,本公司不承担法律责任。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刊登和引用本次访谈内容,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复制、刊登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