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关注我的同学可能知道,我的「~躺赢计划」最初的策略介绍里,有写:
“这是一个以每年10%的收益率为目标,力争15%的投资计划。”
后来关于每年的收益率,我不太提了。
因为我放弃了对每年收益目标的追求。
不追求每年要做到多少收益率,也不追求跑赢沪深300了。
并不是我做不到,其实「躺赢计划」过去两年实现了定投收益,也就是考虑了资金时间成本的收益率,是超过20%接近30%的。
我之所以放弃,是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目标。
其实我之前在自己的投资中,并不会给自己设定这样的目标,只是后来做组合,我觉得策略里应该有这个,所以加上了。
但这件事是错的,因为投资追求的是过程的正确,只要过程正确,好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硬要追求每年的收益目标、硬要追求跑赢沪深300,往往导致动作变形。
最严重的动作变形,就是变得短视。
投资的收益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一个7年一倍,年化10%的组合,收益率很可能并不是7年里每年都获得10%。
而很可能是前6年都不涨,第7年翻了一倍,平均下来一算,年化10%。
一旦你追求的是每年都要10%,每年都要跑赢沪深300,那你大概率等不到这个第7年。
而是会每年都去追热点、追当年的风格,这往往就是亏钱和焦虑的开始。
因为每年是什么风格,没人能够预测,而风格和热点的轮换又非常快。
加上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是有限的,擅长的可能也就一两种风格,一两个行业,如果硬要去追风格,导致的就是被风格和热点牵着走。
最后在不断切换的风格中迷失自我,焦虑无比,最终亏钱。
投资就是个等风来的游戏,不是去追着风跑,而应该是等风来。
很多同学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在留言里质问我:
“你过去两个月怎么还亏损了?那我不如存银行呢。”
“你过去半年怎么跑输沪深300了?那我还不如直接买沪深300呢。”
“你买的这个基金怎么过去一年收益这么低?还不如存某宝呢。”
这就是没搞懂投资收益分布的不均匀、风格难以追逐的道理。
面对这些质疑,我之前也是挺难受的,也好好思考和尝试过如何每年跑赢沪深300。
但我发现这样不但是徒劳的,还让我很痛苦。
做组合应该和我自己日常做投资一样,知行合一,而不是分裂成两个我(虽说不能完全一样,要考虑很多跟投的限制条件,但本质上不能有差)。
所以有此疑问且不能接受短期内我的收益率不能满足你的需求的同学,我也只能说,那你就存银行或者找适合自己的组合了。
存银行可能确实在我的组合下跌的那两个月,我大大不如,但长期一定是收益巨差的。
投沪深300,难度也不小,因为它现在有点贵,且波动巨大,可能随便就回撤个20%,历史上最大回撤超过50%。
如果你能承受、且能坚定投下去,那你已经很厉害,确实没必要跟投我的组合。
而现在的我关心的是:
我选的基金作为一个整体,长期的回报能不能满足我的收益预期;
我选的基金经理是不是足够优秀且保持着这种优秀;
我构建的组合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最大回撤是多少,我和我的跟投者能不能承受;
……
如果这些都做好了,最后的结果大概率不会差。
其实普通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期限长、不用受到短期业绩考核的影响,专心做自己认为对的投资。
而追求短期收益、追市场风格、每年都要跑赢沪深300,是基金经理们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导致他们动作变形的最大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学他们?
做好自己的投资,在自己能承受的风险下,追求自己满意的收益,管别人赚了多少,管有没有跑赢大盘,管现在市场是什么风格干嘛?
我的老师张潇雨说过:
“一边喊着长期主义,一边秀自己每年的收益率,也不知道怎么想的。”
确实,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就像那种说自己每年营业额要达到多少多少的公司,我不喜欢。
更喜欢那种想着怎么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的公司,把对的事情做好,还怕营业额低么?
就像很多人说自己明年或者到了多少岁就要结婚。
想结婚就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去接触更多的异性不就好了,硬硬规定自己什么时候结婚,最后可能仓促之下进入一段错误的婚姻。
就像很多公司规定员工每天要走一万步,初衷是为了员工的身体健康,很多人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买了个招财猫,把手机放在了上面。
短期KPI,扭曲长期目标。
所以我放弃了,专注在长期正确的事情上。
我相信长期的结果不会差,跑赢沪深300也是有机会的,但跑不赢,我也不再执着了。
当然,再怎么跑不赢,长期年化,注意是长期,指十年以上,大概率不会低于债券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目前是6%,以后可能会变动),不然股权投资也没意义了。
最后,希望大家无论是在投资上,还是生活里,都关注长期目标,做正确的事,成最终自然而然会到来,切不要本末倒置了。
本文内容仅作为个人记录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按此投资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