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2-28 10:42:34 天天基金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对于国内创新药企来说,过去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在于“资本寒冬”未退,创新药企

对于国内创新药企来说,过去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在于“资本寒冬”未退,创新药企处境更加艰难。但同时,重磅的海外授权交易也为还没有实现资金收入的创新药企带来丰厚的现金流。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去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



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第一梯队排头兵,“走出去”也成为2024年上海发展医药产业的核心方向之一。刚开年,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2024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上,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介绍,2022年,上海医药行业PE/VC融资规模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23年底,上海3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约占全国1/4,并创造多项“第一”。一直以来,上海支持开拓海外市场,创新药械通过FDA、EMA、CE、PMDA或WHO等国际机构注册并在实现销售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30%,最高100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近两年,已补贴5700万元。




“下一步,我们会制定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出海工作方案,通过自主出海、借船出海、专利授权、医疗援助、国际合作等模式,推动创新药械海外上市。”骆大进说。




事实上,自2024年开年以来,中外药企就密集开展BD合作,跨国药企对本土创新药企的收购也引发广泛关注,如阿斯利康宣布将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等。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海外大药企逐步看好我国Biotech,如此重磅的交易,能够为还没有实现资金收入的创新药企带来丰厚的现金流入。




“当下,生物医药行业仍未走出‘资本寒冬’,高度依赖市场融资的创新药企处境更加艰难。‘牵手’大药企,一方面,为创新药企在IPO、商业化之外提供新的退出路径。另一方面,大药企也能借此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但这无疑对Biotech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该分析师说。




寻求机遇穿越经济周期




2023年底至今,全球医药市场已出现多笔并购案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多次出现在并购名单。这既表明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创新实力持续获得国际认可,也表明本土创新药企正在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这也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2023年医药制造业整体表现走弱。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同比下降3.7%,利润同比下降18%。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表现及前景展望》显示,2023年共有313只新股上市,融资额为3564亿元,和上一年同期相比,新股数量下降26%,融资额则下滑39%。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上市融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此外,截至2023年底,港股一共有13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合计募集资金总额107亿港元,数量上相比上一年大幅下滑43%。




从原因来说,除美元基金收缩、境内外上市受限、创新药行业估值体系重构等因素外,医药板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商业贿赂频被爆出,也是导致该行业市场遇冷,投资者对该板块整体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行业深陷周期性调整阶段,这也给不少本土创新药企带来了不小的市场挑战。




谈及对当前市场表现的直观感受,诚益生物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周敬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Biotech企业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做药本身就是一项很艰难的挑战,在这个基础上,创新Biotech遇到的挑战来自于企业的特性,一方面,生物医药研发是非常长周期的过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创新的Biotech都是未盈利企业。两大因素的叠加往往也会使得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




阿斯利康全球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Shaun Grady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面对的挑战,其实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制药公司面临的挑战是类似。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如何获取更好的科学,如何与大学、研究机构、研发团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融合,才能够帮助到下一代的疗法和药物的开发。这也需要创新药企进一步驱动创新研究,不断加速临床试验,吸引高质量的研发人才,建立合规的文化环境,帮助企业更加迅速地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当下的挑战?“一个优秀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必须要有能力跨越这一周期。当经济周期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会看到在二级市场的一些下行,也会看到这会传导到一级市场,使得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企业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才能进一步地推动自身创新持续性地往前研发。”在周敬业看来,在这个过程中,应对这些挑战时,BD合作就是至关重要的破局关键。




“通过BD合作能够使得Biotech进一步地在海外进行开发以及后续的研发。同时,在资本支持比较乏力的情况下,从BD的角度上来看,会对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助力,能够给未来进一步的融资和进一步的资本化打开新的局面。所以,对创新Biotech企业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能够帮助它们真正穿越经济周期。”周敬业强调。




跨国药企“扫货”中国Biotech




在BD合作层面,前几年,每年重大并购交易数量只有个位数,但在2023年交易数量显著提升,这也意味着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有能力做出钻石一样的项目,所以海外大型药企战略管理层都愿意到中国市场来“淘金”。中国Biotech公司也通过License out交易获得了资金支持,推动中国Biotech企业有底气进行更多的项目。




另外,从海外市场看来,最近大型交易数量不断攀升也意味着市场中的降息预期再起,一旦进入降息周期,那么就会给Biotech公司提供更为融资友好的环境,在如此环境下,公司会有强烈的意愿去加强市场布局,而不是寻求被收购,因而对于海外大药企而言,想要“扫货”或者想以一个比较合理价格去“扫货”,当下或是最好的时机,大型跨国药企也生怕错过最后一个机会窗口。




医药魔方数据披露,截至2023年12月21日,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授权许可)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创下新高。另外,去年多个创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比如呋喹替尼、艾贝格司亭注射液F627、特瑞普利单抗PD-1等。




另外,2023年TOP 15(按总金额)上榜门槛为10.2亿美元,是2022年(2.58亿美元)的4倍。此外,抗体偶联药物(ADC)成为授权最多的药物类型,榜单中有8笔交易涉及ADC,交易总金额超过180亿美元。从公司来看,跨国药企是国内药企首选的合作对象,其中阿斯利康、GSK等公司扫货最为频繁。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等传统药企开始在License out方面发力,接连成功将产品授权出去。




“中国是全球创新的一大重要策源地,我们在中国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这些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共同研究寻求发展。在过去两年,我们与中国科技生物公司达成了十多笔的交易,包括亘喜生物、诚益生物、康诺亚、西比曼生物、礼新医药、珂阑医药、祐森健恒、安锐生物、和铂医药、康希诺等。” Shaun Grady认为,通过沟通交流可以发现,创新在中国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些小的领域的研究,而是在各个治疗领域中都有出现。所以,这也是跨国药企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从侧面也印证了中国药企整体创新实力已经走向国际的科学水平。未来,中国上海将成为阿斯利康除英国剑桥、美国波士顿、美国盖瑟斯堡和瑞典哥德堡四大以研发为主的战略中心之外,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




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要有充足的科研投入和坚定的研发战略。同时,还要具备与大型药企合作的能力。在2023年底,阿斯利康宣布收购亘喜生物。这是史上首个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被跨国药企完整收购的案例。消息公布后,当日美股收盘,亘喜生物暴涨超60%。据双方消息,如果这笔首付款以及潜在的或有价值付款达成的话,合计交易价值约为12亿美元,较之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86%,比60天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溢价192%。




而在今年2月22日,亘喜生物正式宣布完成与阿斯利康的合并协议,合并完成后,亘喜生物不再是一家上市公司,亘喜生物也暂停在纳斯达克的ADSs交易,将从纳斯达克退市。




大规模合作案能否持续?




尽管最近的大规模收购案给Biotech带来了较好的开端,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在中国市场或者对本土Biotech企业而言,较难成为长期性的频发事件。




对此,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陈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过去,企业自己管线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管线开发失败了,或者说它的效果比较差。但是现在通过合作的方式,各家公司正在取得更多的平衡,也就是公司内部的发展加上外部力量的支持,公司能够从更多的外部资源获得更多的科学研发的力量。与此同时这也是很多大药企在寻找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能够进行优势互补。




“有一些大药企也在面对药物专利过期,将面临失去唯一性的困境,这些产品需要更新换代,这也是跨国药企在寻求更多机会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需要对产品管线或者说产品的组合进行补充。而这也进一步带来了合作的紧迫性。”陈冰说。




从Biotech企业的角度来看,周敬业指出,后续大规模的收购在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可持续性的动作。一方面,大型BD合作、收购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的研发质量已经获得提升,投资人、大型跨国药企未来会更加有信心去投资有同样质量甚至质量更高的生物医药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创新药企与大型跨国药企的合作趋势也是倒逼整个生物医药企业思考如何自己的产品在全球更有竞争力,推动企业研发要更往这个方向去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得创新Biotech企业更好地存活下去;此外,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在看到这些现象后会引流到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进行下一步的投资和孵化,使得能够产出更多新的项目,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和跨国药企进行合作和开发。




“对于本土创新药企而言,通过BD合作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带进了资源,打开了更多的机会之窗,使得我们能够对下一代的产品进行更多的助力和研发。通过这样的BD交易还能够使得我们这样的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能够吸引全球的人才,助力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在我们看来,能够和大型跨国药企进行BD合作,是在多个方面使得公司在遇到挑战的前提下,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周敬业说。




实际上,按照国外创新企业和跨国药企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技术服务收入、管线转卖取得里程碑收入、未来销售分成、研发平台整体转卖以及公司整体转卖等几类。这些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商业实质是创新公司负责研发活动,跨国药企负责资金投入以及销售活动,是双方的分工合作。




换言之,Biotech的结局并非只有被收购一种模式。如果自身研发能力足够强,已售管线的未来里程碑收入或者分成收入达到可预测水平,即使不上市,该企业也是一个合理存在的商业主体,可以长期存在。




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加强多方合作走向国际市场已然成为多数创新药企的必选项。只有产品走向世界才能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回报预期,形成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创新药能大批量出海成功,医药板块将会打开现在的估值天花板。




一直以来,市场对真正的科学创新以及有差异化优势的创新一直兴趣勃勃,这也持续下去。2023年也充分证明了这种市场的存在,以及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如此也有理由相信,2024年以及未来,这一势头会一直保持下去。


一一一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发表于 2024-02-28 11:11:00 发布于 河南
太长了
发表于 2024-02-28 11:19:44 发布于 广东
额尔德克 :
太长了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