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赢计划
前天,东京奥运会落幕。
万法相通,从这场人类身体与精神的巅峰展会中,我获得了无数与投资勾连的感悟。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1
苏炳添
本届奥运会,最受中国人瞩目的运动员,大概就是苏炳添了。
苏炳添有厉害,不用我多说了,9秒83的成绩,可以位列人类百米跑历史第13名,妥妥的亚洲第一,而亚洲第二已经排到第93名了。
更厉害的是,苏炳添近32岁的年纪,已经远远过了参加百米跑这个项目的黄金年龄,肌肉状态和爆发力肯定是远不如巅峰时期的。
很荣幸,苏炳添是我大学师弟,只有这种时候我才会觉得我上的大学没有这么糟糕。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大学除了教会我「大学什么也没教会我,只会给我的人生制造痛苦和阻碍」之外,什么也没教会我。
除了「恋爱」这门课之外,我所在的大学没有任何值得学习的课程,任何值得听从的导师。
现在终于不一样了,苏炳添除了是我师弟,现在还在学校里担任体育学院副教授,如果能跟着他学习,是师弟师妹们的幸运。
苏炳添不单自己跑得快,在使用他倡导的训练方法下,他的队友张培萌、谢震业和韦永丽的成绩也一样大幅提升。
这就不单单是个人天赋了,而是一套天赋之上的科学训练方法。
这套方法是怎样的呢?
在2019年,苏炳添的一篇论文里,他分析了自己为什么能跑那么快。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系统、专业、精细化地科研式训练。
为了运行这套训练体系,从2017年起,国家田径队从美国聘请了几位著名的科研型教练。
具体细节我们就不展开说了,简单来说就是两点:
1.用专业化设备精准测量运动员的各项数值,包括能量代谢水平、心肺功能等等。
2.在训练后找到苏炳添的几个问题,包括:股后肌群与踝关节力量不足、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慢等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展开针对性的训练。
这哪是搞训练,简直就是做科研,人体就是他们的实验室。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专业和业余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职业运动员除了天赋之外,讲究的是科学的训练方法,根本不像很多年前的运动会那样,只靠勤学苦练,十年磨一剑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就像很多人很努力钻研投资,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研究K线、跟踪消息、追逐热点之上,那是努力错了方向,还不如不努力。
即使你努力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最后可能还是完败专业投资者。
因为股市这种地方,竞争程度这些年已经逼近奥运会了。
别说专业和业余之间,就是专业和专业之间,最好的专业选手也是远超一般的专业选手的。
头部的基金管理人,无论是管理规模还是收益率,都超出一般基金管理人老远。
而这种领先优势,会帮助他们进一步扩大这种优势,因为规模大了之后,可以组建更好的投研团队,搭建更好的投研体系,运用更多有资金门槛的投资工具。
同样是研究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可能你努力了大半天,和顶级专业选手的认知差距还是相隔十万八千里,而这些专业选手可能比你还要努力。
当然,股市毕竟还是没有奥运会这么内卷,你还是能听见一些牛散的传奇故事,还是能听见啥也不懂的人运气好赌对了一夜暴富,这在奥运上根本不可能。
但你仔细想想,这几年是不是这样的故事少了很多?
这就是投资圈层化、投研内卷化最典型的写照。
市场变了,很多人还在妄想用简单的方法轻松跑赢专业选手。
不是说不可能,只是你要想想,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你有自信超过他们而不是直接买他们管理的产品?
2
安娜基森霍夫
这届奥运会另一个备受瞩目的运动员就是奥地利女子公路自行车赛选手安娜基森霍夫。
她也是在30岁这个不小的年纪,以领先第二名足足1分15秒的成绩夺冠。以至于第二名到了终点看前面没人,以为自己是冠军。
安娜最牛的地方,也是大家如此关注和敬佩她的地方,在于她训练涉及的一切事物,营养搭配、设备采购、训练计划、身体评估,全部是自己来,自己就是自己的体能训练师、营养师、教练……而这些在其他很多选手那,是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来完成的。
而安娜最触动我的一点是,她的本职工作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数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有数学思维的人,好像都有把握世界本质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本书《天才主厨的绝对温度》。
写的是数学达人米田肇如何用数学思维,在餐厅开业一年后拿到米其林三星。
而在开餐厅之前,米田肇曾经是一名「业余」跆拳道选手。他的师弟、拿过日本两届跆拳道冠军的黑带选手曾经说,他无法战胜米田肇。
因为米田肇会用数学彻底「解剖」跆拳道这个运动。他永远会精确站在人体韧带能达到的极限角度之外,你根本没法踢中他,他是觉得跆拳道太无聊才去开餐厅的。
同样的,米田肇用数学的方法结构了「厨艺」这个东西。
比如,对于「外焦里嫩」这个口感,一般的大厨都是用经验做出来,而米田肇则是在给它下了严格定义,同时用各种锅、炉、加热、烹调方法,以里外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温度做出了口感恒定的「外焦里嫩」。
这训练食物的方式,像不像苏炳添训练自己的方式?
这不是在烹饪,而是在搞科研,厨房就是他的实验室。
所以我一直强调数学和概率思维的重要性,我写文章这两年多来,发现很多人的数学和概率素养极差,这可能是导致他们投资不顺的重要原因。
比如把高估低估等同于短期涨跌,比如把遭遇黑天鹅的短期回撤当做投资人水平不行,比如总是试图找到几个指标能精准预测股市涨跌。
这都是不明白投资的本质是个「概率游戏」,讲究的是概率和赔率,没有什么充分条件,甚至没有必要条件。
3
张坤
就在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千亿一哥」张坤发布了他基金的二季度报告。
里面和我一样,表达了对市场内卷化的担忧。
首先张坤认可了新能源、科技都是好行业,他说道:
「对于一些市场公认长期有成长空间行业(科技、医药、消费、新能源)中的优质公司,除了业绩增长的驱动,估值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但接下来,话风马上一转(我就不全文引用了,总结下中心思想,原文大家可以自己去公告里看):
对于这些好行业里的好公司,虽然很好,但是现在市场对它们的估值已经采用了太多乐观的假设。
无疑,这样的环境对投资人判断正确率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各种假设都兑现的情况下,可能未来 5 年都只能取得一个平庸的回报,但是一旦错误,可能就要面临 30%甚至 50%的股价下跌。
而未来几年,不少行业面临的竞争程度恐怕比过去 5 年更为激烈。张坤认为,对于未来 5 年行业竞争格局的判断难度恐怕只增不减。
然后张坤表示了对这些行业外,市场整体的担忧:
回首他自己以往的判断,发现有不少错误。综合来看,如果正确,可能只获得一个平庸的回报率,但一旦错误,却面临不小的损失。在这样的赔率分布下,对于投资来说显然是高难度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在热门行业进行深入研究,试图获得更高的概率确信度,要么在不那么拥挤的行业,稍微牺牲一些概率,承担多一点不确定性,获得更佳的赔率回报。
(看到了吗,顶级基金经理就是在用概率思维看待这个市场)。
在概率和赔率里,张坤选择了赔率。
但即使如此,他认为在他策略正确的情况下,未来能在市场中取得的收益,也将远不如前。
看到了吗,这就是中国最牛的公募基金经理(之一)对目前市场内卷程度的极度担忧。
张坤都说钱不好赚了,你还在指望自己靠努力取得非凡的收益率?
张坤践行自己那段话的做法就是,这半年在组合里大幅加仓了银行、地产和调味品,这在他之前的访谈里,都是他极度不喜欢的行业。
他终究不愿意去追他也认为是好行业的「新能源」。
这让我想到苏炳添对自己的保护。
因为短跑和长跑是一对矛盾的运动,需要的能力可以说几乎完全相反,如果一个运动员提高了长跑成绩,那他的肌肉群将完全不适合短跑。
苏炳添为了百米跑,放弃了其他一切项目,包括200米跑,而只有在之前体育总局对所有国家队运动员的长跑成绩有达标要求时,苏炳添才练了一段时间长跑,而且只是练到刚刚达标的程度。
同样的,投资里很多时候「短跑」和「长跑」是一对矛盾。
一个适合「短跑」的投资体系可能是完全不利于「长跑的」。
而张坤对自己投资体系的坚守和保护,不买自己也看好的「新能源」,坚持长跑,坚持长期价值投资,不怕短期业绩承压,不怕投资者的赎回,不怕无数人的嘲笑和谩骂。
坚决不搞风格漂移,这正是「千亿一哥」的风采。
4
价值投资
上面三位顶尖高手的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一点,这个世界的很多领域在迅速、剧烈地内卷化。
如今的很多体育项目,训练、恢复都必须配合精准的测量和个性化的项目设置,才能夺冠。
和生物科学有关的各种技术在体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已经远非个人靠苦练十年能达到。
同样的,传统的股票投资,也逐渐陷入投研圈层化,为啥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大都出自易方达、汇添富、兴全、景林、高瓴这几个公私募机构?
就是因为最好的投研资源集中在这些机构里。换句话说就是最科学的训练方法、最好的训练资源都在这,你是苏炳添队友你成绩不会差,你是张坤同事,可能投资收益也不会差。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格雷厄姆为代表的传统价值投资,已经基本失效。
因为如今的市场太有效了,也就是太内卷了。
传统价值投资的核心是捡烟蒂,也就是在价格远低于有形资产时买入。
而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大家比拼的都是投研的深度和细度,已经进入科研般的投研时代了。
没「漏」可捡了。
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在大家都不懂价值投资的时候,创立一套自己的体系,同时机械般地执行。
而如今,很多投资人的投资能力我觉得未必在巴菲特之下,但竞争对手们都太强了,懂价值投资的人太多了。
价值投资就好像百米跑进10秒,原来可以稳稳夺冠,而现在大家都在9.8这个水平竞争了,那你光跑进10秒连决赛可能都进不了。
对此,我觉得可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1.直接投顶级专业选手的产品。如果投资是一场赛跑,你应该押注苏炳添,而不是自己去跑。
2.去一些还没内卷的领域,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金牌。比如铅球、蹦床,今年中国选手都拿了金牌。
还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女运动员在很多项目上表现要比男运动员好,除了中国女性地位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女子运动项目很多市场化的程度不够高,比如女足、女篮、女子橄榄球。
也就是说市场的有效程度不够高,资本和厉害的对手都没有大规模涌入,还没那么内卷,那么相比之下,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而像男子足球这种全世界商业化、市场化、竞争强度最高的市场,中国队的机会很小。
最后,不管你选择了什么项目,我觉得能和运动员们学习的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专注。
前面说了苏炳添的专注,而另一种专注是我从射击选手杨倩那里学到的。
顶级射击比赛,比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理。
杨倩如何在巨大压力下夺冠?
那就是她说的,忘掉成绩,打好每一枪。
这就是巴菲特说的「盯住比赛,忘掉记分牌」。
这就是段永平说的「过程对了,结果不会差」。
忘掉涨跌,忘掉别人的收益率,专注于你真正想投资的东西,想做的事。
巴菲特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在投资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家人照顾,对投资之外诸如艺术、文学、建筑、美食、旅行……完全没兴趣。
见过张坤的,都知道他的发量。
这是投资界顶级运动员的自我修养,你在说自己要靠投资取得非凡业绩(而不是自己投资别人的产品)前,有把专注度提高到和他们一个层次吗?
亦或是,在投资之外,你认为你热爱的领域,你真的达到配说「热爱」的专注度了吗?
我觉得我还没有,或者说,我还没找到让我付出一生,属于我的「非有效市场」。
不过,最近这方面,我好像越发明晰起来,越来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这又是下一个话题了,之后再和大家聊。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向顶尖选手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我们共勉,一起为理想冲刺。
本文内容仅作为个人记录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按此投资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