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有一些量化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招商量化精选股票的王平、国金量化精选的马芳、嘉实量化精选股票的刘斌、西部利得量化成长混合的盛丰衍、华夏智胜先锋股票的孙蒙等等。
他们的受关注度提升自然是因为其阶段业绩表现相对其他主动权益基金有优势。
不过,他们中有不少是近两年才开始展现出这一相对优势的。
为什么这两年开始有这样的积极变化呢?
这与量化主动权益投资策略的常见特点有关。
量化主动权益投资策略的常见特点比如有个股分散度较高、行业均衡性较充分、持股结构与基准指数成分股结构有一定相关性等。
其中对基金业绩特征影响较大,也是促使不少量化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们近两年相对业绩走好的便是第三点。
为何这么说?
在公募基金领域,有不少经理实际上是用指数增强策略的思路在管理量化主动权益基金的。
在一个标准的指数增强策略里,基金经理会在至少保持持仓市值结构、行业结构近似于基准指数的基础上进行选股与构建组合,以求获得持续稳定的相对于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
而在量化主动权益基金策略里,许多基金经理会倾向于在指数增强策略基础上,一定程度放开中性约束、降低对超额收益稳健性的要求,通过暴露一些市值风险、行业风险与其他风险,以换得更强的超额收益。
在这样的策略之下,虽然基金的持仓结构相较基准指数成分股结构的偏离较明显,但仍有基准指数成分股结构的影子,因此常常会看到,这类基金持仓的成长/价值风格、大小盘风格等风格特征与基准指数多有相似。
而近两年热度走高的量化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多管理着以中证500为核心基准指数的量化主动权益基金,前面提到的几位经理亦是如此。
以中证500为核心基准指数的量化主动权益基金常见中小盘成长风格,而自2021年,中小盘成长板块在不及大盘板块多年后再度相对走强,中小盘成长风格权益基金的相对业绩表现终于好转,这类量化主动权益基金随之迎来了顺风顺水的表现机会,部分量化选股能力良好的相关基金经理开始更多地被大家伙看到。
相关经理业绩好值得恭喜,小伙伴认可他们的能力也没有问题,但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他们所管产品的持仓风格与产品设定的基准指数是相关的,因此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同类表现很可能会受到市场风格的较大影响。
换言之,可以将相关经理管理的某只产品视作某种市场风格环境下可能较具优势的选项,但最好不要将其当做多面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