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高中教育集团:“普职融合”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偏见与歧视
股友59rI119000
2021-11-23 14:11:45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听到 “职校生”,观众们第一印象是什么?

有人说是学习不好迫不得已混一个学历;

有人说高中太苦不想读、职校日子好快活……


日前,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很显然,职校生在普罗大众脑海中的印象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从网友的声声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职校生遭受的社会歧视很严重。


一边是家长们对职业教育“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怀疑,另一边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过程中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900万人,到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会接近3000万。职业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不足,明显不利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对此,第一高中教育想出了一个妙招,可以很好地打破社会中对职业教育的歧视,那就是“普职融合”。

01什么是普职融合?

所谓“普职融合”,也叫普职融通,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改制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进行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共享师资,实行学分互认,甚至是学籍互转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简言之,普职融合是为了创办全面优质的综合性高中,学校既开设普通高中课程,又开设技职性课程,把职业教育元素融入普通高中教育,两者的融通培养有助于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为学生生涯规划奠定基础,提供更多的选择。
普职融合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


02普职融合有哪些优势呢?

从学生层面: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主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探索社会需求,切实加强学生自主选择升学通道和职业规划的意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持续性生涯发展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竞争要求,全面提高学生面向未来职业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从学校层面:普职融合有利于学校之间加强教育合作,促进学校多元持久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社会层面:普职融合教育模式实现了普职的知识与技能联动对接,利于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有利于走出“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困境,减少人才损耗和浪费,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造福于每一个家庭,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从国家层面:普职融合教育模式不仅能建设出一大批全面优质、均衡发展的综合高中,还能促进基础教育结构调整,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以适应国家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助力国家政策的落实。同时也顺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了全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要,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助力国家更稳更快发展。

普职融合还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偏见和歧视。随着高端制造业的不断落地,加之“双高计划”启动,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已然成为了社会的迫切需求。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更早阶段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通过普职融合,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可以参与其中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通过兴趣出发,逐渐钻研技能,提升专业技术水准,服务于国家战略,获得较好的社会待遇和社会认同感,提升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第一高中教育集团在普职融合领域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日前,该集团正积极寻求开展普职融合的合作,共同建设综合高中。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