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1-09 09:44:52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北京
2900点又失守,发生了什么?投资者如何“熬底”?

“市场持续非理性的时间总会比你能撑住的时间更长”。这句至理名言在近期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2024年的“开门黑”突如其来,投资者对于元旦节前那两根大阳线寄予了多少厚望,现在就该有多少的失望。

1、A股为何又双叒大跌?

开年以来,A股已经接连调整了5天,上证指数跌破年内新低,2900点保卫战再度打响,市场情绪重回冰点。

A股为何又双叒大跌,几个可能的原因是:

第一,市场在经历了连续的下跌后,暂时没有强有力的新利好出现,出现惯性下挫,而公募、北向资金等减量博弈下对核心资产表现也有所制约;


第二,近期公布的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使得市场风格偏向避险;

  

第三,在小微盘风格接连大涨后,短期回调补跌,市场博弈情绪加大,也进一步削弱了赚钱效应。

  

第四,上周美国公布的ADP非农就业人口数据(即“小非农”)大超预期,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承认政策利率可能已经见顶,但并未讨论具体降息时点,市场对于美联储3月降息的乐观预期出现修正。

  (来源:Wind、公开信息)

短期看似是不利因素聚集,但本质是缺增量资金与信心。而历史上A股在每一轮走出低谷前,都伴随着市场的来回反复、方向莫辨。

越是临近下跌尾声,市场信心就越是匮乏,成交陷入低迷,对利好也是无动于衷。

极端的悲观预期时常会催生极端的价格,当前的A股已有多个指标触及历史极值,来到明显的底部区域:

目前上证指数市盈率-TTM 12.5倍,沪深300市盈率-TTM 10.8倍,已经低于2008年11月的大熊市尾声;

12月A股破净股占比上升至8%,超过2013年6月和2016年1月,逼近2008年11月的8.2%;

股债收益差(10年期国债收益率-沪深300近12个月股息率)下行至-0.75%,已下破近三年均值-2倍标准差,低于历次市场大底。


IMG_256


(来源:Wind、华西证券)

大跌之后,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破位下跌或是市场走向出清的开始。从理论上来说,当跌幅达到了一定的量级、成交拥挤度重回冷清,说明市场筹码已经有所出清,乐观的人再一进场买入,反弹也就不远了。

2、3000点下方徘徊,投资者如何应对?

上证指数的3000点其实和其他点位一样,并没有太多实质的意义,但却是不少投资人相当重视的一条心理分界线,也不难理解近期市场的悲观言论不断发酵。

从2008年6月12日上证指数收盘首次跌破3000点开始,“3000点保卫战”前前后后打了超过15年,每次都经过了一定的拉锯。

但信心不灭,绝处也可逢生,虽然过程可能较为曲折、复杂,但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被点燃,“3000点保卫战”最终都取得了胜利。

从持续时间来看,3000点以下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个交易日,平均值为19个交易日,持续时间最短的仅有1个交易日,最长的则达到了171个交易日,时间分化非常明显。

从跌幅来看,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后,继续下跌的空间通常不大,最低点的中位数为2905点,平均值为2871点。


IMG_257


结合历史上每一次3000点附近运行的规律来看,在3000点下方,基本下行空间有限。而市场的“恐慌性杀跌”,往往是“市场底”构筑典型特征。当前来看,国内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基本面仍在悄无声息地回暖,指数在3000点以下长期徘徊的可能性较低。

“好的投资都是在坏的时候做出来的”,市场下跌既是当前风险的释放,更是未来机会的酝酿。历史一次次向我们证明,3000点以下的A股,大概率只输时间不输钱。

3、如何看待当下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如何“熬底”?

当然,指标归指标,市场归市场,情绪归情绪。

分析了一大堆,市场仍然没有摆脱颓势,现在主流的声音仍然是——这次不一样。沪深300都能破纪录连跌三年,又该如何保证过去的价值体系、周期规律还能适用呢?

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类似的情况总是在历次周期的底部一次次发生,像一部重复播放、循环往复的默片。

2005年那波熊市,下跌的过程漫长而焦灼,来到6月,上证指数失守1000点,市场一片愁云惨淡。

在最低触及998点那一刻,少数还坚守在券商营业部的散户先是一片沉默,然后在沉闷中爆发经久不息的掌声。这背后的心酸、失意、苦楚、悔恨,岂是短短几句云淡风轻的言语可以描述的。

彼时证券报的股评标题是—— “核心资产分崩离析”、“价值投资理念遭到颠覆”、“利好频现不改市场弱势”,市场信心尽失。

没有什么不一样,每一轮下跌都是如此。极端的行情往往叠加了多重当时看起来无解的利空因素。每次的“危机”叙事似乎都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

默片不言不语,正如市场的底部到来总是悄无声息。但在默片的尾声,故事却很动听:

这个998点即将成为未来数十年的历史大底,而让投资者 “哀莫大于心死”的沪指又将在2年多以后攀上6000点的高峰。

没有人能够预知市场什么时候否极泰来,但是最终又总能浴火重生,而彼时的人们永远尚不知情。

  

没有什么不一样,每一轮下跌都是如此。18年前股评的标题放在今天,似乎也没有那么的格格不入。底部的心态都是如出一辙。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聚散离合是人生的主色调,A股激荡30年,市场的参与者同样来来去去,但颠扑不破的是周期运行的规律。下跌的向来尾声都是由带血的筹码浇筑而成的,的确难熬。

但无论你是否相信,挺过了熊市的哀鸿遍野和底部的荆棘丛生,牛市就一定会来,“水大鱼大”,在新的周期里,优质的基金都有望跟随市场的贝塔力创净值的新高。


IMG_258


(数据来源:Wind)

最后,我们用一段大师彼得林奇的话作为结尾:

1987年股市暴跌之后,道琼斯指数曾经一天之内下跌了508点,那些投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预测股市要崩溃了,但是事后证明,尽管道琼斯指数暴跌1000点之多(从8月份指数最高点计算跌幅高达33%),也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股市末日来临。

这只不过是一次正常的股市调整而已,尽管调整幅度非常大,但也只不过是20世纪13次跌幅超过33%的股市调整中的最近一次而已。

之后虽然又发生过一次跌幅超过10%的股市大跌,也不过是历史上第41次而已,或者这样说,即使这次是一次跌幅超过33%的股市大跌,也不过是历史上第14次而已,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接清晨。

不要倒在最寒冷的黎明之前。


风险提示:

1.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別。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投资方式。

2.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于投资人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法律文件。

3.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4.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者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5.基金管理人的适当性匹配意见不表明其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

6.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匹配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的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存在差异。

7.本页面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由基金销售机构提供,且投资者应符合销售机构适当性匹配原则。

8.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承诺或保证。

9.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10.本页面产品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11.基金产品历史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12.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服务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相关责任将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如有问題请咨询华夏客服,电话400-818-6666。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