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最近看到一些基民小伙伴的疑惑,“我看基金的估值是涨的,但最终出来的净值却是跌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很多基民小伙伴买基金往往会根据部分三方平台估值高低来决定当天加仓或减仓。
但让大家很困扰的是,部分三方平台基金的估值经常不准,往往导致大家做出失误的操作。
所以不少小伙伴不理解,“难道我们的收益被谁偷吃了?”别急别急,现在东宝就跟你聊聊这个问题。
部分三方平台估值为什么会有误差?
我们先来看,大家买基金的平台是用什么方法估值的?目前各平台对基金的估值,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技术手段,以基金公司已公布的最近一期定期报告的持仓来进行模拟的。
根据规定,每年基金会公布6次定期报告,包括:4次季报(每季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公布)、1次中期报告(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日内公布),和1次年报(每年结束之日起90日内)。另外,公布的持仓范围也不一样,季报只需披露前十大持仓,而年报和中期报告需要披露全部持仓。
目前的估值方法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1、数据滞后
在部分三方平台基金实时估值的计算基础中,基金的重仓股、持股比例等都不是实时的,即便最早的持仓披露时间也在2周以上。而这时间差的期间,基金经理可能调仓了。所以,用滞后的持仓来期望估得很准确,也是不现实的。
2.无法获得全部持仓信息
比如说季报,只公布前十大持仓,不会公布所有持仓股票和债券等信息,所以很难计算得完全准确。
而很多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集中度不会超过50%,因此偏差会比较大。所以说,最终公布的净值就像是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 ,我们不能只看前十名。3、估值方法不一样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不同平台的估值结果会有不同,甚至差异很多。所以,即使是年报、中期报告公布所有持仓信息,平台采取的估值方法不同,自然就会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就是估值不准的三点主要原因。
一点小建议如何避免出现“部分三方平台的估值是涨的,但净值出来却跌了”的小尴尬呢?东宝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建议。“估值”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到它是部分三方平台“实时估计的值”。
现在的平台技术已经尽量精确了,但那不是基金官方最终的真实净值,也永远不可能做到准确。
东宝觉得,我们投资基金,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不要太过于盯着每天实时的估值。与其去纠结一两天的涨跌,还不如研究一下行业的基本面,看看它长期的空间是多大,值不值得你长期持有。投资不能仅看短期,更要看看长期,看基本面等多重因素,这才是相对正确的理念。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问题,欢迎随时给东宝留言啊,东宝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