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3-01-06 09:56:55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北京
涨知识!“重出江湖”的摊余成本法究竟是什么?

关注债券市场的小伙伴应该注意到了,自2022年10月底以来,债券市场调整幅度较大,以债券产品为主要投资方向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甚至跌破净值。在此背景下,不少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的净值低波动的产品,重提“摊余成本法估值”这一卖点,希望以此平滑产品净值波动,提振投资者信心。

对此,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有疑问:不是说资管新规落地后,“市值法”取代“摊余成本法”成为主要的净值计算方式吗?为什么摊余成本法又“重出江湖”了?其实,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趋势并未改变,但摊余成本法依然是少部分理财产品的主要计算方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理财产品的净值计算知识,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投资产品~

  01  

  “摊余成本法”=每天吃利息?  

我们先来搞清楚“摊余成本法”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说,TA就是计算持有债券到期能赚多少钱,然后将收益分摊到持有期的每一天。同时,不考虑持有债券期间的票面价格波动,不论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债券在市场上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产品净值上都不会体现出来,因此这些理财产品看起来几乎不受市场震荡影响,每天都有利息进账

举个例子,使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净值的产品A以90元的价格买入票面价值为100元的国债,获得了10块钱利息。如果该国债50天后到期,就把这10块收益平摊到50天,于是,持有人看到就是产品A每天都能获得0.2元的收益。因此,摊余成本法的投资体验就是,每天吃利息。

  02  

  摊余成本法为何能提升投资体验?  

那为什么最近金融机构会在债市震荡市中重拾摊余成本法估值这一卖点呢?因为摊余成本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至于如何提升,这里就要说说与“摊余成本法”相对的另一种估值计算法:“市值法”。所谓市值法,就是按照产品所投标的当下的市场价来给产品估值,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而波动,这种估值方式能够准确反应投资标的当前市场价格的高低,具有实时性、客观性等特点。比如说,大家持有的权益基金以及大部分债券基金使用的都是市值法估值,因此我们看到,每天的基金净值随着当天的市场行情起伏而上涨或者下跌。

而摊余成本法就不一样了,由于将债券获益部分平均摊销到持有期每一个交易日进行返息,这种估值方法能够使得产品净值波动更小,回撤幅度更小。从投资者的直观感受上来看,相较于市值法,摊余成本法的净值曲线走势更为平稳,能够给到投资者更好的持有体验。因此,一部分稳健型投资者更加青睐摊余成本法的产品。


(参考图,直线vs波段)


  03  

  摊余成本法比市值法估值更好?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比市值法估值的产品更好?如果这么认为可能就有失偏颇了。宋老师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能够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类型比较少。资管新规对可使用摊余成本进行计量的情形做出如下规定:一是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二是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也就是说,一定的封闭期或者投资金融资产要持有到期是产品使用摊余成本法的前提。

还记得之前跟大家科普过投资的“不可能三角”吗?低风险、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三者不可兼得。使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净值的封闭式产品,投资者一定要持有到封闭期结束才能卖出产品,牺牲了一定的流动性,换来了较低波动和收益较为稳健这两个特点,换来了更好的投资体验

其二,如果采用市值法估值,当底层资产出现波动时,能够及时体现在产品净值上,方便投资者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资决策。而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其净值无法展现市场实时动态的变化,不利于投资者监控底层资产的涨跌情况。

虽然摊余成本法能让产品净值波动看起来小一点,但也只是一种净值计算方式,并不能决定产品实际上是盈利还是亏损。理财产品是盈利还是亏损,主要取决于其底层资产的盈亏情况,而非净值计算方法。今天的分享,也是希望大家认清“摊余成本法”的真面目,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理财产品。

实际上,在资管新规落地后,理财产品呈现净值化趋势,摊余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不断缩小。投资市场有风险,产品净值涨跌起伏是正常现象,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提升自己的理财能力,或许才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正确姿势!




温馨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