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不吃回头草?
基金经理的“回头草”
其实所谓的“回头草” ,就是指基金经理跳槽离开一家基金公司后再返回这家基金公司就职。
有的基金经理是在研究员时期离开公司,在外面拼搏了一段时间,归来就是基金经理,比如银华基金的孙蓓琳、国投瑞银基金的吉莉,这两个例子都是履历比较简单的,只经历了一站便回到了老东家。同样来自于银华基金的贾鹏,经历了瑞银证券、建信基金两站才回到银华基金。
有的基金经理则是在做了基金经理后,甚至是成名之后去到别家基金公司,比如华泰柏瑞基金的方纬,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了,同样还有富国基金的于洋,他是去私募基金转了一圈又回到富国基金。
基金经理能转来转去,也离不开基金公司的包容接纳。接纳前员工回公司,能做到这点的公司应该也不多,因为很多时候,明显是基金经理为了更好的发展选择了更大的平台,基金公司是被抛弃的一方,能接纳老员工回归,这肚量是可以的。
“回头草”哪里来?
员工和工作单位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工作单位在选择员工的同时,员工也在挑选工作单位。从在一起到分开,总是有理由的,从分开到再在一起,也是有理由的。
有的分开就是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员工在原公司上升空间不通畅,出去练练级,可能空间就打开了。
有的分开可能是家庭因素,比如夫妻两地分居、父母子女照料等,需要变更工作地。
有的分开则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完之后觉得还是原来的小天地比较好。
还能再在一起,一是员工的目标完成或者彻底落空,二是老东家敞开大门。双方就刚好凑在一起了。
“回头草”香不香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大概率是比较香的,因为这些基金经理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成熟的投资人,基金公司最少能够得到一位成手,不需要现培养,而且“即插即用”,衔接上也比较顺畅,也没有太多的磨合问题。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重回老东家也是比较熟悉的环境和氛围,做出这个选择也就意味着会有一个比较稳妥的未来。
这里需要额外提下银华基金,除了前面提到的孙蓓琳、贾鹏,这个公司的基金经理周晶,也是去了中欧基金转了一圈回来的。这么多的基金经理出去又回来,至少说明内部的氛围还是不错的,大家喜欢在这里工作。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回头草”并不见得香,因为投资者期望的是选中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并不只是一位成熟的基金经理,换句话说,基金公司得到的是一位“成手”,而投资者期待的则是“高手”,这之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出去历练是有提升的,但是想要成为“高手”,天赋还是比较重要的,经验对于业绩有帮助,但是经验是来帮助提高下限的,想要拔高上限,经验没有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