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车企实训表现如何?最新揭秘!
优必选资讯
2024-08-22 22:20:30
  • 4
  • 9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上海证券报

K图 09880_0

  从实验室“秀肌肉”到进厂“打工”,人形机器人的“看点”从科研层转移至应用层,各大企业纷纷试图在产业落地上抢先“卡位”。

  美国的人形机器人“明星选手”Figure AI、特斯拉,在今年不约而同释出产品进车企的规划,老牌车企宝马更是率先对新鲜事物敞开怀抱。

  同样的一幕在大洋彼岸早已上演——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已经先后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汽车企业,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合作,其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入驻多家车厂展开“实训”。在昨天开幕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优必选带来了“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现场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执行智能质检、智能分拣、智能搬运的任务。

  另据了解,众多国内头部车企都在探索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合作可能。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优必选也与奥迪一汽正式达成合作。目前,优必选公布的合作车企数量最多。

  各大车企之所以争先“试水”,劳动力短缺、车厂招工难是最大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进入车企适应性更强,二者供应链本身存在部分重叠。加之车企经过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多年布局,拥有大量人工智能人才,更便于与人形机器人公司对接。按照行业普遍预期,人形机器人将率先进入车企。

  未来宏图已开始渲染,但业内外当下却缺乏共识。海外人形机器人进厂是文字游戏还是货真价实,其能力究竟如何?外界对此不乏质疑:人形机器人行业或许过热,出现了一定的“技术泡沫”。

  一些企业选择主动刺破“泡沫”,呈现出人形机器人在车企最真实的一面。近日,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直言不讳:“坦白讲,人形机器人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一些难关要克服,我作为研发人员,希望大家能够冷静地去看待这些新的技术,要给更多的空间提升应用能力。”

  车企最关心人形机器人能不能用

  “你们的人形机器人宣传得很好,能不能拉过来在我们车间用起来?”这是车企客户找上门后,向优必选问得最多的问题。

  实际上,目前很多人形机器人在开发的时候,做demo可以,拍视频也可以,但是真正去工厂使用还是有很多挑战。焦继超打趣道:“有的公司视频里的功能得等个一年半载的,客户就没有兴趣继续聊下去了。我们很务实,功能都是围绕真实应用场景的需求开发,对外提到的功能,人形机器人肯定能稳定完成。”

  今年以来,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厂”动态颇多,“实训”是真正商业化前最重要的一步,但这一步并不能“一步登天”,需要12-24个月的周期。

  “车企其实都很谨慎,他们做事情也很务实。他们不会‘你一说他就信’,一定要看到人形机器人实实在在地把能力展现出来。”焦继超说。

  在大多情况下,汽车客户要求充分验证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证明是真的有用而非拍个视频了事,对方才会去申请预算采购。

  车企不关心人形机器人跑得有多快、跳得有多高,也不关心其是否能唱歌、跳舞,甚至连交互能力都不问。

  经过为期半年的调研,优必选团队发现,无论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和成本来看,工业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可以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对应领域的客户也更愿意“尝鲜”。

  基于对大量客户的走访和进厂实训,优必选团队认为,车企客户对前来“应聘”的人形机器人有自主能力、灵巧操作、稳定可靠、量产交付、性价比五大方面的考量。比如自主能力,车厂关心人形机器人“进厂”后,需不需要再安排专人去操作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能否自主工作?

  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以组装线为例,涂装也好,打螺丝也好,均需要双手的灵巧操作。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不能干一个小时或者干三天,关节就坏了,反而需要经常性“休病假”,送检维修。

  在量产交付上,人形机器人本体尝试生产5台、10台可以,但当车企需要1000台、1万台的时候,每台人形机器人的一致性能否保证?同时还有价格上的考量,如果人形机器人动不动就是卖几十万美金甚至上百万美金,那客户也吃不消。

  但人形机器人要真正在工厂“上岗”并非易事。首先,工厂极其空旷,对人形机器人的定位导航是个很大挑战。

  其次,部分产线高温、高速,人形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个别零部件存在失灵风险。

  再者,人形机器人的工作场景在不断变化、移动,对其动态感知能力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当其身处狭窄的空间中,通道也比较窄,持续作业的难度更高。

  在某些环节,人形机器人的效率已经高出人类。比如质检,Walker S可以实时把数据传到后台,在整个质检流程上的效率,提高了2至3倍。

  但在装车标上,人形机器人又“暂居下风”,需要两至三分钟才能贴好车标,在精细操作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这已经足够验证,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在末端执行上的潜力和空间。

  “人形机器人如果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那你的产品永远不会成熟。所以为什么我们愿意跟车企一起去做”实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真实应用场景的数据,也验证了产品功能,还发现了很多需要不断去迭代优化的地方。拿搬运来说,目前我们产品的搬运效率在不断提升,原来Walker S搬走物料后,走一段再放下,一趟可能要三五分钟,现在最快差不多45秒就能完成。”焦继超说。

  对于本体厂商而言,接下来各家竞争的领域是,看谁能拥有最多工业场景的数据。真实数据和仿真数据同样需要,但首先得采集到真实数据,才能生成仿真环境。

  车企与人形机器人天然“合拍”

  各大车企对人形机器人“情有独钟”,力求引其进厂“打工”。焦继超透露:“几乎所有的头部车企都找优必选沟通过需求,想让人形机器人逐步完成工厂里的一些简单重复、枯燥、危险性的任务。”

  缺工、少工是车企最大的驱动力。一些头部车企所需的工人数量在几十万乃至百万,但这些车企长期面临缺工、少工的状态,同时员工流失率非常高。车间一线工人劳动强度大,是制造业人力缺口的主体。人形机器人一旦突破,实现大规模应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口,市场前景可观。

  那人形机器人进入车企工厂,究竟能做什么?焦继超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不是取代人,而是能够帮助人,将人从一些重复性、繁杂、危险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同时与其他的智能化设备去协作,提升工厂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已经相对成熟的背景下,为何还要执着于把机器人设计成人形?

  在焦继超看来,人形目前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行业最终的选择还是人形。“比如说喷漆、涂胶水,这些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漆和胶水是有毒的,工人要在高温环境下长期戴着面具。所以很多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这些危险、高强度的工作原本都是人做的,不是协作臂,也不是机械臂。所以这些地方需要人形机器人,建立新的生产生态,保证工厂智能制造的效率。”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车企这些产线全部是围绕着人设计的,如果要“机器换人”,只能是安排人形机器人,否则产线要全部推倒重来。

  车企也不会“一棵树上吊死”,他们也会考察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但很多车企调研一圈后,发现还是优必选的方案比较靠谱,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瞄准工业场景,以汽车行业落地为突破口,优必选做了三个阶段的规划。第一阶段(2023年-2024年),以新能源汽车制造场景作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切入点,实现人形机器人在搬运、物料分拣等工业场景中的测试,不断完善硬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阶段(2025年-2027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拓展至中等难度任务,重点打造3-5个专用场景下的应用,随着大规模的落地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逐渐实现规模商业化,不断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并横向拓展至消费电子制造业等其它行业及应用场景。

  第三阶段(2028年-2033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将进一步拓展到较为复杂的任务场景,具备超过10种技能,成为多任务通用型工业人形机器人。

  谁能拿到“船票”?

  科技公司的竞争不同于普通的商业竞争,客户不是在找更便宜的解决方案。对于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而言,要想在应用端开“卷”,拿到“船票”更为重要。

  如何理解“船票”二字?焦继超认为:“行业现在要聚焦于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卷’价格。因为现在行业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去‘卷’价格,抛一个很吸引眼球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

  从全球科技行业发展的历史来讲,在早期阶段成本不是核心竞争力。汽车刚出来的时候,也不比马车便宜,电话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成本也不低。

  作为一个没有真正规模商用化的品类,优必选已经率先完成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中“0—0.1”的部分,即验证了产品在商业上的可能性。下一站则是工业场景的商业化,要完成从0.1到1的部分。

  “什么是人形机器人商用从0.1走到1的核心问题?是技术上面的竞争,是人形机器人有没有用,能不能用,能够做什么。”焦继超说。目前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已经获得车企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焦继超介绍,车企自身对硬件行业的客观规律有着清醒认识,在行业起步阶段“物美”与“价廉”不可兼得。车企在与优必选沟通时,他们不会要求人形机器人价格一定要降到多低。因为他们自己也深知,目前既要人形机器人性能过关,又要成本低,本身就难以实现。

  在优必选看来,人形机器人接下来迭代、进化的主线有两条:一是硬件,大部分工位灵巧操作比较多,这要求人形机器人的控制能力、感知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优必选目前正在提升人形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二是算法,要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自主能力,要尽可能接近于人,才能减少运维管理的成本。所以大模型的能力出现跃升以后,行业也看到了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可能性。随着硬件、软件的不断突破,未来人形机器人几百万台甚至上亿台的出货目标,就不再是空中楼阁。

  焦继超总结道:“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路程还是要经历一些波折的。我们坚信人形机器人的行业方向、路线没有问题,但它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在人形机器人行业走了超过12年,未来无论是10年也好,20年也好,我们会坚持走下去,真正把‘人形机器人走进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的目标给实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