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火如荼的收购潮到接连出售,医院资产的盈利顽疾一直存在。
12月19日,美股上市公司新风天域宣布完成收购和睦家医疗,更名为新风医疗集团。复星医药同时公告,出售和睦家47%股权对价为5.23亿美元。
私立医院投资在经历了2015-2017年的如火如荼后,2018年进入抛售潮,和睦家也一度被业内质疑盈利不佳、被迫卖身,然而近14亿美元的估值达到和睦家之前退市时的近4倍,再度引发对其估值的探讨。
医疗服务素来以“重资产、回报慢”著称,如何寻找长期稳定的盈利平衡术成为关键。
估值之辩
在资本寒冬的2019年,医疗服务作为长回报周期行业,获得14亿美元的资金,和睦家的估值成为关注重心。
新风天域收购和睦家时披露的公告内容显示,2018年和睦家营收20.6亿元,亏损1.76亿元;2019年前五个月营收近10亿元,亏损8900万元。
和睦家的亏损主要来自去年开业仍处在爬坡期的上海浦东医院和广州医院,以及处于建设期的北京大屯路医院。另外,由于2017年与2018年和睦家投入10亿修建新医院,2018年有约1.4亿元的折旧与摊销费用,2019年上半年的损益表中有约1.7亿元的折旧与摊销费用。
收购医院后需要长期、持续性投入,运营管理方面存在压力。广东威尔医院、医生联合集团CEO林子洪12月14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自负盈亏的私立医院来讲,就算找到了合适的盈利增长点,运营效果依然不如意,其中没有拓展也成为医院运营失败的主要原因。首先,如果要打造一个专科,就需要有能力去拓展,其次,需要专业的医生打造这个专科,最后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即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
以产科闻名的和睦家其实际经营目标也一直不仅仅是专科医院。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高端综合性私立医院集团之一,和睦家脱胎于1981年由李碧菁创立的美中互利。美中互利早期曾主要销售医疗设备,后拓展医疗保健部门,在北京、上海等地经营私人医院和诊所,199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14年,美中互利被复星医药、TPG等收购,私有化退市。
华东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医疗服务板块,长回报周期趋势之下,不免易主频发,和睦家如今经管出售但达近百亿估值,今后可能的发展潜力仍可期。以美国梅奥诊所为例,其2018年营收1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80亿,克利夫兰和约翰霍普金斯,两家医院2017年营收分别为84亿美元和61.53亿美元,但无独有偶,都是经历过漫长亏损之后得到修复。”
盈利平衡术大考
回到经济寒潮之中,尽管医疗服务“未来可期”,但短期来看医院资产出售依然是主流,对医院逆势之中的盈利平衡术大考仍如期而至。
据普华永道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境内医院并购额达到161.27亿元,较2015年的47.85亿元同比增长达237%。与此同时,2016年境内医院并购笔数达到206笔,而2015年仅有48笔。甚至在2018年上半年,这种并购潮还在持续。但2018年下半年,尤其是年末阶段,上市药企纷纷收紧投资,甚至接连出现抛售医院的现象。药企“卖出”医院资产,多数归因于要聚焦主业。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药企购买医院究竟是深度介入还是浅度涉水还有待观察。可这些通过收购医院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财务投资人,行为类似炒房,如果遇到好价钱很可能卖掉;另一种则是战略投资人,大都希望深耕医疗。”
但资金回笼慢、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影响、公司管理层内部的分歧、跨界后的水土不服,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等等因素成为上市公司进军医疗服务领域的难题,使得它们开始重新评估入局的代价。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受中成药招标降价、医保控费等政策影响,不少医药制造企业在历经一系列并购动作后,外延增长开始进入增长乏力期,因此药企都会通过出售资产保障现金流。”
收购医院后需要长期、持续性投入,回报周期较长,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在运营管理方面都存在压力,相对而言,民营医院承担更大压力。在医药投资圈更有“医院资产一直投,一直亏”的戏谑说法。
林子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院的管理问题主要还是人才,再加上国家目前的医保政策开放力度不够,所以造成一些民营医院在管理上存在难题。
“在药占比、按病种付费政策实施后,很多医院中午、下午就是在算账的,不能超额,超额就得医院补。”有医院从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但这部分钱往往医院补不了,就会算在科室头上,科室也没钱,最后只能医生承担,所谓的亏钱就亏在这,而无论是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始终都绕不开这个坎。对于医院来说精细化管理,破解盈利的慢生意才是关键。”
“此外,为均衡各地医疗资源,近年来,国家不断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医生多点执业,对民营医院来说,有更多机会请到名医坐诊。而现状是民营医院在到处挖人,但真正的好医生却仍然难觅。”林子洪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