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亟待构建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8-08-29 01:09:33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任保平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构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维度衡量,并找出我国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问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加强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对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新经济的统计制度以及统计方法的建立,对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实施动态监测。

  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不能仅依靠市场的作用,还需依靠政策进行联动调节。而为了防止宏观调控所出现的寻租设租和政策失灵等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来规范顶层设计。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是将经济从以外延性增长为驱动力转变为以内涵型增长为驱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将产业从以低劳动成本和低附加值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转化的过程。伴随着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将从以依靠投资拉动升级为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共同作用拉动,速度和效益也将完成有效的结合,资源利用率将大大提升,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经确定,但是高质量发展缺乏明确的理论标准,也没有建立起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要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当务之急是需要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

  明确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参照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标准应包含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分享性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有效性是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体现,也是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经济资源配置比例、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如果经济发展质量依赖于生产资源数量的增加,那么经济发展就是数量型方式,经济发展的效率就较低;如果经济发展依赖于经济资源配置效率,那么经济发展就是质量型方式,经济发展就有效,经济发展质量就较高。

  2。经济结构的协调性。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产业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体现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如果产业之间能够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产业之间就是协调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城乡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通过工业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因此,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用产业结构比、最终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来衡量。

  3。经济发展的创新性。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从本质上讲,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手段,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

  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要得到持续性发展,前提是必须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并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粗放式经济发展必然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这会导致经济低质量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经济发展质量的标准必须把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考虑进去。

  5。经济运行的平稳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波动,不出现较大的波动,使资源优化配置并得以充分利用。如果经济发展出现过热现象,总需求过度高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如果经济发展速度过慢,总需求不足,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持有悲观态度,投资急剧下降,失业率增加。因此,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越好,资源就会有效配置和利用,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这一指标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价格波动、就业波动等来衡量。

  构建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高质量发展缺乏明确的导向,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为GDP的现象。因此,构建六大体系组成的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1。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构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维度衡量,并找出我国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问题。同时,不同的人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了学界和实施工作部门缺少对高质量发展的一致性评估,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去评估测算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以此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前提是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维度。复旦大学殷醒民教授主张五个维度: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金融体系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同时也有人主张用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标体制建立的五大维度,我们主张用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分享性六个维度来建立指标体制。高质量发展则要求我们增加反映产业、行业、地区等各方面的结构协调性方面的指标、质量效益指标和新动能发展指标,多用质量效益指标去考核各类主体。特别是在加入质量指标时,要多从工业增加值率、企业杠杆率、有效投资率、产能利用率几个方面考核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反映价值链分工、经济发展结构、劳动者报酬及投入产出的比率。在评价时应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情况,并将就业、收入、消费、生态环境等指标重要性不断提升。

  2。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就要把数量型政策与质量型政策相结合,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相结合,把正向引导与负面约束相结合,运用负面清单制度来引导高质量的发展。从完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健全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3。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高质量发展应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都有所表现,因此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应建立合理的标准体系。首先,在宏观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表现为中高速合适的增长速度。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有所下降,但仍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而现今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在稳定当前合理的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率,为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在中观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表现为结构合理的产业系统和梯度合理的地区差异。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下要做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有效流动,从而资源配置在区域间的不平衡、不协调等结构性矛盾问题。最后,在微观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系统化和品牌系统化。系统化的质量标准是对市场进行监控、纠正与改进活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制造业领域关键零部件和中间品的国产配套水平较低,存在过分依赖进口的问题,同时我国产品的品牌、品质、品种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通过推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系统化,有助于其考核与衡量,并促进其在对比中实现升级赶超。

  4。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加强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对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新经济的统计制度以及统计方法的建立,对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实施动态监测。同时,继续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来提高统计生产力,变革统计生产流程,提高统计效率,提高数据质量。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除去经济指标,生态环境、城市基建、医疗、教育与养老等问题也应当纳入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中。只有这样,高质量发展才能做到立体、多样和以人为本。

  5。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下的绩效评价就是对其完成程度及投入与效益进行的结果分析,追求这一效益意味着我们要一定程度上淡化对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的追求,而更看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更看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要从四个方面来考核: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靠效率提高来驱动;二是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比高速增长阶段有显著提升,同时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产业与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应处于较高分工地位等;三是创新成果质量,这是绩效评价的可信与关键。

  6。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不能仅依靠市场的作用,还需依靠政策进行联动调节。而为了防止宏观调控所出现的寻租设租和政策失灵等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来规范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指标要求我们弱化速度指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破除唯GDP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于限制开发区域,不再一味地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减轻其总量压力,以防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时为追求经济总量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因此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时应引导地方政府和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政策设计中的短视性,从长期出发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政策决定的终身负责制,运用法律和政策制度进行监督使得政策决定更加慎重,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经济调控措施的软着陆,进一步发挥政策的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看潜绩,特别是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