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日首发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24-05-17 03:50:10
  • 76
  • 44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上海证券报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开闸!5月17日,财政部招标首发400亿元人民币30年期特别国债。

  分析人士预计,配合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货币政策将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降准、加量续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债等都在工具箱内。未来,财政和货币金融工具有望进一步发挥出“1+1>2”的效果。

  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流动性的冲击较预期减弱

  “在此次特别国债带动下,今年政府举债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央行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表示,既要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提供相对平稳的融资利率,又要缓冲政府债券发行对资金面的短期冲击,避免对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和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从财政部披露的发行计划看,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周期较长、发行节奏平稳。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短期内的“抽水”效应有限,对流动性的集中冲击较预期减弱。

  “1万亿元的发行规模被均衡分配至5月到12月分散发行,单月供给压力预计相对可控。”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5月15日,央行等量平价续作MLF,为3月以来首次结束流动性缩量操作。这也被部分分析人士视作货币政策配合特别国债发行的一个举措。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5月MLF操作结束此前两个月的缩量续作状态,或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开闸发行有关,释放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协调的信号。

  未来,货币政策将如何配合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落地?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根据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分散式发行计划,短期内央行实施降准配合的概率降低。同时,考虑到央行对资金空转和长端国债利率的关注,预计将更多通过MLF加量续作、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等,平抑资金面波动。

  靠前发力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段时间以来,面临经济恢复中的困难挑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协同配合,增强取向一致性,注重发挥出政策合力。

  “2023年第四季度,我们配合财政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绝大部分会在2024年使用,形成投资和实物工作量。”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曾这样介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次配合。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以财政支出为例,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预算的24.5%,高于近三年的平均水平。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快预算下达和增发国债资金使用,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为强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助力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政策前置发力,多项措施超出预期——降准0.5个百分点、结构性“降息”,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历史性下行0.25个百分点,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未来,货币政策的基调仍将是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以调结构为主并配合好财政政策发力。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在下半年放量,对于货币的需求会逐步上行。货币政策一方面需要配合财政发力,保持宏观政策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需要防止货币发行跟随财政发力而快速膨胀。

  发挥财政货币政策“1+1>2”的效果

  如何发挥出财政货币政策“1+1>2”的效果?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提出,要统筹用好常规和超常规的各项政策,加强财政和货币金融工具协同配合。

  就如何在政策协调上形成合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此前表示,当前政府债券发行成本低,居民持有政府债券比例较低,购买政府债券还有提升的空间。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障政府债券大规模集中发行、支持投资项目建设方面有充分条件。

  不久前,财政部明确,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这项储备工具,被市场人士视作未来财政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的又一抓手。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升,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有望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好配合财政政策实施,促进宏观政策有效传导。

  相关报道

  最长期限50年 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来了!钱花去哪?怎么买?一图看懂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货币政策协同配合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鸣枪” 多地积极推进“两重”项目准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