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新品多了 上游企业开始忙了
泰凌微资讯
2024-10-12 04:26:10
  • 18
  • 7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上海证券报

  9月以来,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可谓热闹非凡。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与苹果首款AI手机相继揭开面纱,引领行业新潮流。其他手机厂商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智能手机与智能穿戴等电子新产品。

  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7158万台,同比增长8.9%。消费电子市场的火热迅速传导到产业链上游,A股不少产业链上的公司摩拳擦掌,宣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快量产与新品投产速度,以应对市场的旺盛需求。

  AI、折叠屏带动消费电子热度攀升

  “AI、5G和数字技术将推动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以旧换新’等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10月10日,在2024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表示。

  记者走访小米、华为、荣耀等多个品牌的专卖店发现,今年国庆假期,消费者“换机、购机”踊跃,消费电子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伴随着几款重磅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布,国内消费电子市场呈现火热的发展态势。

  9月20日,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和苹果iPhone16系列同时发布,一经开售就在各大平台售罄,其中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开售前预约人数超685万。两款新品热销的背后,反映出AI与折叠屏为智能手机市场增量带来的积极影响。

  折叠屏手机作为近年来智能手机中异军突起的新赛道,销量始终保持增长趋势。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累计销量达498万部,同比增长121%。第二季度,华为、vivo和OPPO分别以35.2%、31.9%和11.1%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前三。

  AI同样为智能手机市场打开了新的增量通道。目前,华为MateX5系列/Pocket2以及vivo X Fold3 Pro均为搭载AI技术的折叠屏旗舰机型。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搭载AI技术的销量占比42%,同比大幅上升。

  随着新的芯片和用户使用场景的快速迭代,IDC预计,中国市场新一代AI手机所占份额将在2024年后迅速攀升,2027年达到1.5亿部,市场份额超过50%。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也呈现出全面复苏的态势。根据IDC数据统计,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包含智能手表和手环产品)出货量为1555万台,同比增长10.9%。其中,华为、小米分别以888万台和59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二。

  9月25日,华为发布首款搭载玄玑感知系统的智能手表WATCH GT 5系列。该系统是华为在运动健康监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被业界看作是智能穿戴设备的又一次革新。

  东方财富证券研报认为,在AI技术的加持下,可穿戴设备的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增强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Canalys预测,2024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5%,总量将达到1.94亿台。

  产业链公司开足马力量产上新

  在市场整体回暖的趋势下,不少产业链公司正加快扩产步伐,还有公司积极预告新品发布。

  10月10日,泰凌微公告称,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司 IOT产品及音频产线境内外产品收入均持续增长,预计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961.22 万元,同比增加约 58.61%。

  “消费电子回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电子产业链回升迹象明显。”泰凌微董秘李鹏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公司将于近期陆续发布蓝牙高精度定位芯片和低延时音频游戏芯片等多个新产品,并推出相关的应用解决方案。公司将充分发挥强大的研发优势,聚焦发力高端市场,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折叠屏铰链公司精研科技此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今年公司在配合海外大客户做很多新品的研发,其中一部分是明年新机型的量产项目,还有一部分在为后年机型做储备。

  维信诺近日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公司ViP(维信诺智能像素化技术) AMOLED量产项目量产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据了解,ViP技术是OLED向更大尺寸、更高世代产线突破的关键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和辉光电近期则在调研纪要中透露,公司多款中大尺寸AMOLED在研产品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2024年可实现量产上市。

  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涉及健康监测芯片的汇顶科技、晶华微受到关注。其中,汇顶科技近期表示,公司推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波指纹方案,预计在今年四季度实现大规模商用;新一代NFC产品也已成功导入知名手机品牌项目,将于下半年实现规模量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