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第一周,大盘指数周K线收盘2605.89点,上涨17.70点,涨幅0.68%,主要是因为周一跳空高开涨幅2.57%关系,1878亿元日成交额形成明显突破增量而涨,是一次借助利好消息突破拉高上涨的涨势,前面8个交易日低于20日均额量后的突破,俱有不同凡响的意义,随时可以再放量后强势攻坚。当天本栏的解读谈到:“重点在于隔日必须持续增量放量再涨,尤其是持续3~5天增量”,才可以认定是“场外增量资金”积极进场的信号。
可惜周二缩量指数反而在第4个小时迟才开始作价拉高,原来必须是积极投入强势推升的操作,多方并没有一鼓作气迟到最后一个小时才作价拉高,未能明显扩增增量而涨,说明市场资金明显不足或不追高,即使价格拉高还是无法吸引跟进盘,很难调动市场操作情绪。早盘麦论“三点一项”数据解读,多方根本不俱备涨势基础,却偏偏在最后作价拉高而收,未充份准备之下拉高显示作价者急于求成,容易种下失败恶果,最糟糕的是没有跟进盘形成的后继无力,下跌自然难以避免。
周三主要是受欧美股市下跌有关,从美国三大指数主导的跌势传导到欧洲股市,虽然欧股交易在前但却随跌于后,到周四欧洲股市破底创新低,英国富时100指数、欧洲斯托克指数、德国DAX30指数、法国CAC40指数、荷兰阿姆斯特丹指数及瑞典斯德哥尔摩指数几乎都在周四同个时间破底创新低,仅仅差别在是否跳空低开而已,随后的加速加重加大掼压确实进一步恶化。
这样的跌势又回传到亚洲股市,造成亚股的日经225指数、韩国指数及香港恒生指数都跟着走弱,从原来周一的高位直接下跌,跌回原来低位周期,这样的跌势与跌幅是非常不好的演变,本周收盘结果当然是不理想的。
反观本周的A股市场跌势与跌幅反而在缩小,周一出现的跳空缺口到周五没有回补,周指数上涨可惜美中不足周K线黑实体,周高点2666点稍微高于12周线2648点,可惜收盘低于6周线2621点,不过还是力守6周期收盘2598点。到底应该是采用5~10~20周均线好呢?还是本栏习惯使用的6~12~24周均线?这个使用方式因人而异,它属于习惯原则应用,关键在于使用的巧妙。
2006年以之后A股市场假日减少,每一年维持在50交易日周,设定50周为年线,两年线为100周,三年线150周,这样已足够趋势解读分析。沪市100%换手率不必46周,深市不到17周,超过这个周期的均线已不俱备趋势作用,仅剩经验与经历记忆而已,不俱有真实的卖压存在。针对不同市场使用不同参数结构解读是合理的应用。沪市因为中小板及创业板的关系周转率偏高,两个市场分别只需要不到16及11周,说明换手更快,有效操作及应用的周期更短,这样使用才更有利于盘面的实际演变。
50周作为年线,半年线25周是合理的参数,但再一半的三个月周期不能使用12.5周,只能采用12周,再一半自然是6周,因此中短周期半年内的周均线本栏认为以24周为准,往下当然是12及6周线最适合。事实上这三条周均线已可以用到所有指数上,符合麦氏理论强调的概念——“所有趋势分析只能推演三个月时间”,“最有效率的操作时间周期在20天”,三个月以后的股市演变没有几个可以说得准,太长时间周期没有实质操作作用与意义。
12月份还有三周就进入年末收官,最后一个月最后15个交易日,过去的市场习惯,信托基金机构法人通常会在最后一个月“拼业绩、拼绩效、拼净值”,会设法作价拉高持仓比重最大的个股,最后的关键周可以将操作放在这些焦点目标上,关注这个因素随时注意个股股价在瞬间采取偷袭式的拉高炒作手法,包含券商介入较深的个股通常也会选择在最后几天积极作价炒作,外资机构会在12月21日之前做好休假前准备,因为“一切都是为了明年的操作或炒作”。
瞄准市场信托机构基金法人明年关注的热点题材焦点,周五小跌缩量意谓明显有效锁定筹码的特征有助于盘面稳定后反击,针对俱备上涨条件的个股积极跟进可以有一番作为。采取麦氏理论“价格均线体系” “双保险指标”检测,绝对可以选到趋势明显上扬的个股。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