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对话润和软件周红卫:坚守梦想与情怀做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服务公司202
问道天机
2021-06-20 08:00:37
  • 28
  • 5
  •   ♥  收藏
  • A
    分享到:
《新华日报》对话润和软件周红卫: 坚守梦想与情怀 做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服务公司
2020/08/17 09:45
近日,《新华日报》金融期刊部对润和软件董事长兼总裁周红卫进行了一次专访。在专访中,周红卫深入的回顾了自己创建公司的心路历程与润和软件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型节点,并围绕公司重要业务板块金融科技深度分析了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润和软件在这一领域中的优势。周红卫表示,只有让技术本身与业务场景碰撞出火花,科技企业才能更好的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

润和软件董事长兼总裁周红卫

新华日报:公司在转型中为什么要选择“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这条赛道?
周红卫:因为公司在早年软件外包服务中,于国外市场上积累了成熟的服务金融机构经验。公司转型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自己擅长的和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

新华日报:润和软件为什么坚定的选择与华为、阿里云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合作?
周红卫:这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在软件外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光靠“出苦力”赚钱走不了多远,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一定要和华为、阿里云这样的企业合作。而我们打动它们原因,也是因为我们的这一理念,或者说梦想。

新华日报:公司想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周红卫:公司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时代的大潮。和时代同行,我们想用最好的技术、最优质的服务,助力中国金融业的变革。
从外包软件服务商,到金融科技领跑者;从向国外市场“学艺”,到用成熟的技艺服务国内市场;从简单的靠“人力”做业务,到主动探寻核心技术……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跟随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周红卫和他一手打造润和软件(300339),演绎了一幕幕中国软件企业奋力拼搏的故事。

为什么润和软件总能在时代的转折处,找到自己生存的“密码”?
为什么润和软件总能在行业发展的波澜中,得到巨头们的认可和青睐?
为什么润和软件总能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那背后,一定是一家企业长久的专业精神和服务能力。
创业:流尽汗水,向国外市场“学艺”
1989年,刚刚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周红卫,进入南京一家国资单位从事软件开发工作。3年后,周红卫觉得所在的平台无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便决定去日本看看。这一看,就在日本软件行业工作了5年。

彼时,国内的软件开发在技术、能力、工程化等方面与国外都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身处异国的语言问题、习惯问题,周红卫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但是,正是这5年学习到的技术和对国外开发流程的了解,让周红卫拥有了创业的基础。

1998年,周红卫带着仅有四个人的团队,在湖南路租下的一间80平米的办公室里开始创业。当时的背景下,国内正鼓励各类外贸企业的发展。在刚刚经历过1997年的金融动荡后,国内的外贸逐渐企稳,但其中商品类的贸易占据了绝大多数,服务类贸易却微乎其微。而周红卫依靠着此前几年的软件开发经验,决定靠着“一根电话线”来做贸易,为国外提供软件交付,也即公司早期的软件外包业务。

软件外包并不同于外人想像中的简单人力工程,其中需要的整体交付能力、对开发行业场景的熟悉等等,无疑都对团队有很高的考验。在那个时代,计算机在国内尚未普及,偶有接触到的软件也几乎全部是进口。很难想象,润和在1998年时却能在国外充分市场化的软件领域生存下来,且积累了一批知名的客户。

在美国,润和的软件业务进入了IBM的产品流程,服务了一批金融客户;在日本,润和软件PK掉了数家排在500强的软件企业,成为了丰田通商的合作伙伴。

“如果说那个时候润和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我们团队在前期工作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技术优势,以及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靠着交付快,价格低、性能稳定,我们赢得了一批海外客户。”周红卫总结道。

事实上,从周红卫前往日本,一直到公司转型之时,其都将之定义为向国外市场“学艺”阶段。

2010年左右,发展了10多年的润和软件在外包领域做到了国内的前列,但周红卫却很清晰的认识到一个问题:即便与再多的大牌企业合作,但核心技术依旧没有向润和开放。此时,恰逢国内在信息领域的一些机会开始萌芽,认准了这个趋势的周红卫看了看过去十年来公司积攒下的技术沉淀,决心转型做一些高附加值的工作。

“在国外十多年的学艺、历练、拼刺刀,始终认为我们自己要有核心技术。所以不管多难,我们最终还是决定要做一批‘有理想的码农’。”周红卫回忆道。

2015.8.24润和软件入驻新大楼
转型:初心不变,用科技服务金融

转型往哪个方向转?怎么提高附加值?这两个问题,既是对未来的追问,更是对过去的回顾。

在做软件外包业务时,润和软件曾深度切入过金融行业,对金融行业各类场景的应用较为熟悉,也清楚国外金融机构在使用科技为业务赋能时的一些先进经验。同时,2010年恰逢次贷危机发生过后,国内金融业的改革深化,各类机构中后台的力量开始展现,整个软件开发的科技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并如火如荼的发展。

周红卫说,润和软件的发展,实际上每一步都是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没有中国发展的大环境,就没有润和软件。

内生的动力与外部趋势的共同作用下,润和软件开始了二次创业,一头扎进了金融信息化领域。

多年的软件开发经历让周红卫牢牢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技术一定要与场景结合、与业务碰撞出火花,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这种对专业的思考和追求,让润和没有陷入盲目做大规模、追求利润的路径,而是在一次次对外的服务中,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向着专业化发展。

也因此,投身金融科技领域的润和能够比较透彻的理解银行业务的模式,从而更好的参与到机构的演变与业务层面的变化中来。

2018.8.9润和软件举办金融行业高峰论坛

这种对技术的坚持、对专业的追求与对行业的理解,也是润和软件获得华为青睐的原因。依托于华为的体系,润和软件同样做出过许多在行业内具有先行意义的项目,例如国内第一款面向边缘的物联网操作系统——HopeEdge.

在与华为等头部客户的多年合作中,润和软件也积累了深厚的行业knowhow、项目经验与技术团队,已经是国内少有的具备了从芯片、主板、操作系统、到云和大数据、到场景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与综合服务的科技企业,这是我们本次对话的一个关键洞见。
今天,润和软件的这种特质同样打动了阿里云。2018年,蚂蚁金服战略入股润和软件,随后双方合作发布了一系列产品。今年,润和软件再度与阿里云签署战略合作,携手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业务开发。对于这场合作,阿里云评价称,润和软件有着雄厚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研发的基础,并且早在2017年就已经内部启动和第三方金融零售资产对接平台的模拟测试,可以说,润和软件可以为其与阿里云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与阿里云的合作中,润和软件开发出了标志性的新一代金融业分布式核心系统。这一核心旨在帮助传统金融机构突破场景化批量获客能力、全渠道客户服务能力、敏捷化中台运营能力、精准化营销创新能力、智能化大数据应用能力5个方面的短板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综合服务。其中,润和软件负责输出这一系统灵活配置的强大中台以及互联网金融、大零售、小微金融场景与业务方案。

在江苏,上交所首家上市城商行南京银行新一代互金平台就由润和软件打造,这一平台上线后实现了支持5000万客户、亿级账户数的目标,能够支撑该行未来5-10年在此类业务上的发展;江苏上市农商行中的龙头常熟农商行以小微业务高占比在行业闻名,其同样引入了润和软件的新一代业务枢纽。这一枢纽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系统现状,搭建了包含客户中心、产品中心、交易中心、核算中心等的中台服务框架,有力支撑起了该行数百亿量级的零售贷款业务。

发展:练好内功,时刻做好变革准备

当前,润和软件在整个金融科技板块拥有6000多名技术工程师,平均年龄27岁左右,建立了完善的内生性人才培养、储备与输送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专家咨询、解决方案、项目实施、离岸交付、人员派遣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累计服务了传统金融客户近300家,银行客户包含五大行、10家股份制银行及50余家城商行,并覆盖了银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但周红卫对润和软件的认知却十分清晰——金融科技企业的核心定位是赋能、服务传统金融机构,绝非取代他们,因此我们只在能力范围之内做足“科技”的部分,对于金融的部门只去“学习”,不去“参与”。

润和软件的合作对象中有大量中小银行,在周红卫看来,这并非润和软件的有意选择,而是源自于此类机构内生的科技需求。

“中小银行无论是从资金成本角度,还是业务理解角度来说,都与大型银行有较大的差距。在科技对金融业的作用逐渐凸显的当下,失去了金融科技的驱动与赋能,差距无疑会越拉越大。这些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天然就具有变革的冲动。我们润和软件不是替这些银行变革,而是做他们变革过程中的抓手。”周红卫分析道。

综合化、专业化服务越来越成为国内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模式,打通底层能力链条是金融科技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从这一点出发,润和软件无疑是中小银行最好的合作伙伴。

通过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多年布局深耕以及与阿里云的战略合作,润和软件已基本实现了对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零售金融、业务与数据双中台、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智能风控、资产合作运营的完整布局,打通了从技术、平台、方案到资产、业务、运营的底层能力链条。

而在技术之外,周红卫认为科技要想真正起到赋能金融行业的作用,机构方的态度同样重要。

周红卫表示,科技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帮助银行凸显业务优势,但这一效果的前提是银行本身必须清楚自己所希望的差异化竞争方向在哪里。有了银行方底层战略的驱动,科技企业才能够做好相应的服务。

其次,拥有再好的科技手段,最后业务的落地执行仍然要倚靠银行的工作人员。因此,金融机构在组织架构上同样应该重视起科技,用管理体系让科技能够真正融入到业务中去。

此外,周红卫强调,即使战略、组织上都落实了,金融科技企业与银行方依旧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企业一定要去理解、认同银行的战略,才能在配合落地的过程中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之后,平台的性能不断提升,并根据业务一线的额反馈不断迭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科技究竟能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带来怎么样的改变?

周红卫表示,值得想象。但是,对于润和软件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而不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