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几千年历史,讲究用笔规律,其核心是“写”。中国画的用笔直接来源于书法,强调线条本身的质量。现在大多数画家以素描用笔取代书法用笔,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中国画。素描是西方绘画的一种基础造型能力训练,其核心是“描”,而不是“写”。西画用笔属于描、涂、抹等堆砌手法和范畴,重在空间与体积营造,而不重视骨法用笔的书写性。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
当下画坛上一些画家传统功力不行,笔墨功夫不到家,文化修养不到位,造成下笔很软弱。其线条浮在纸面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艺术评判标准扭曲了,审美标准扭曲了。人们对于笔墨是什么普遍性存在误读,从而影响到画家的艺术追求,而笔墨历来是传统中国画的精魂,现正在一点点丢失。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
“一画开天”,石涛和尚崇尚“一画论”,揭示出中国书画线条背后隐藏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追求。一个画家是否优秀,作品中有无大家气象?通过作品中的用笔方式与线条功力就可看出来。“一画”背后的玄机,对于常人而言不可思议,却阐明出中国画最原始,最根本的核心基因。中国画里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笔墨功力等综合因素的瞬间表达,衡量出一个画家的境界和格调的高深!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
古人在绘画上的高度,源自他们勤于书法上的练习。当下的画家书法水平低下,出现中国画在近代发展史上少有的书法危机,绘画的气象全来自书法功底的高深。作品中的一根线,是唐代的还是晋代的,是碑还是帖,懂行的人一眼就可看出来,就知道你的学问到底有多深!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
当今画坛很多画家作品既没笔,也没墨,古人墨可分五色,到了现在一些画家手中,只剩下焦黑一片。由于字不过关,拉出来的线软弱无骨,看不到内涵,其作也就无法立起来。这类作品普遍存在“油”、“滑”现象。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
古人在学画上重视儒释易道这些国学基础的修为,强调临摹碑帖,真追他们的前人。现在的美术教育全是照搬前苏联和西方模式,不重视书法基础,只要造型基础,这样就把中国画的根基毁了。古代学画人的办法是学传统国学知识,重视读书、练字,进行全方位通才教育。只要打好了基础,在创作上就具备了文人风骨气象!而如今全是考虑到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传统全弄丢了,以致出现断层。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
今天这个时代,绘画缺乏书写性,写意精神为旨要的中国画创作被边缘化了,以制作性的“描式”作品大兴其道。历来笔墨是画家发展的根基,缺乏传统的积累,传承,就谈不上发扬光大中国画。好画,好的笔墨语言是可以反复品味的,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魅力,就必须要经年累月的锤炼而得。而现今的画家,都在受时风影响,急功近利,不肯下苦功。所以在他们作品里体现出的是肤浅、浮华的东西,但这类作品终将被历史无情的淘汰。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凡能传承久远,都是那些笔墨精到,入木三分的作品!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
历来中国画家的书法水平多深,其绘画造诣就有多高。如果一个画家常年写碑,那他的线条就比较拙厚,如果一个画家临摹金文,那他的线条就比较有神韵。而且,画家通过对书法的长年深入研究与练习,可以带其穿越古代,去领略那个历史时空的艺术精神!而画中的书卷气,是要靠读书来滋养,读书的能将作品气象提升到文人画,这就具备了格局。中国画中的用笔,笔到那个程度,画作的线条、骨力就到那个程度!而素描作出来的画,没有笔,没有骨力,这样的画只有形、色和壳。严格一点讲,就像一具有肤色而没气息的尸体!
摘自《成忠臣谈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