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变化莫测,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正宗。中国文化传统以圣人孔子的中庸,道德理论成为历史进步的主体文化,他的宗旨是仁、义、礼、智、克己复礼为特点,流传延续几千年,至今不衰。而作为传统文化的绘画艺术,历来注重师承,画家们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特点,并在基础上有能力和勇气跳出去,走出自家风貌。成忠臣先生早年随叶浅予先生习画。并系统地探索研究古人笔墨技法。在师古上追溯唐、宋、元、明、清诸家,采取百家之长,化为自己的特征,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画风。
传统的中国画,十分讲究笔墨,无笔就无骨法,没骨法就没神韵。绘画与书法用笔是相通的,作画重点要练习悬肘,否则就无法创作大画。传统中国画的墨法,妙在用水上,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对于用水都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作画无神韵,都是用水不到位所致。水为笔墨之媒介,用水得法则凝于神。
古时画家作画用墨用色都自己研磨,而研磨离开水不行。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条是构成中国画的骨架,如没骨架,一幅画就立不起来。古人强调“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笔墨是直接写人的内心感情的东西。用墨应设法露其光彩,墨过于枯就无气韵,过湿则无纹理,要掌握好就得下一番苦功夫探索研究。枯润的墨彩变化,要使墨色有丰富变化,所以绘画用水成为自古画家少不了的一道关。古时用墨都是墨块自行研磨,现今是墨汁代替。而颜料多以矿物石色为主,需配胶矾自行研磨配制,是不容掌握的一门技术,而现今基本上是以化学色代替。
作为画家,成忠臣深明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求利,业精于勤,手也要勤,脑也要勤,只有老老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才能做出成绩。急于求脱,往往会一事无成,那种没传统根基的创新更是不可取。中国画笔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传统基础的掌握上,传统基础打不牢,永远成不了气候。
从成忠臣的花鸟及人物画上,徐渭、黄慎、王礼、任伯年画风对他影响较大,他最为人称道的花鸟画,正是从诸家一派而来的。观其花鸟画,在构图上注重“开合”与“疏密”,在花、叶、枝中注重笔墨线条,色块分布上的呈现,画面疏处极疏,密处极密。
在成忠臣的花鸟及人物画中,不仅仅在于对笔墨的熟练驾驭和对物象的生动描绘,也不仅仅是书画同源的本体。而是他在画上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社会及自然的人文关怀,这才是中国画尤其是写意文人画的根本所在。在近代的写意画领域,自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潘天寿、李若禅这些大师都是沿着传统发展而来,他们真正做到了人品与画品的高度统一,他们把笔墨表现与人文关怀合二为一,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才是正宗的大师!
笔墨这一中国画的物化形式,对成忠臣先生来说,既是其艺术的媒介,他是通过笔墨来描形状物,抒发情感,又是他的学识修养之器。他自小熟读传统的经、史、子、集,国学基础很深厚。他把丰厚的国学知识融入传统的绘画锤炼上,凝聚起他对中国画学及其母体文化的认知与把握。他一生对笔墨的探索从未停止过,随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变得愈发愈厚,更具表现力,观他画中笔墨与其所描绘的物象已融为一体,真正的大家手笔!
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绘画的主要特征,就是其形式语言,尤其是主要元素笔墨除了到了形向上的层面,从而与画家的人品修养联系一起。成先生的笔墨冲和,温酵,古风盎然,与其淡泊名利,志节高洁,宠辱不惊,不事张扬,人淡如菊的个性相关,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标志及其物化呈现。“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构成了他思想品质,人格学问的有机统一,由此断言,他是真正的文人画家和未来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