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忠臣:学习中国画就怕染上“习气套路”入俗难医!
股友o3901E3638
2020-10-31 14:02:06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传统中国画是注重格调的,忌庸俗,老话讲“入俗难医”。所谓格调是在画与画之间相比较而存在,在比较优劣中求发展。然而现今评判标准十分混乱,审美标准已完全扭曲。尤其在素描教育体制影响下的一代又一代学子们,对传统绘画观认识理解不足,对国学基础知识不具备。他们的审美观是以素描式水墨绘画来审判,普天下到处充满习气,恶俗,对雅俗分辨不清。

为什么现今画坛习气普遍,教育体制有关。大家在学画时都是风行的一路,这就造成全染上时习之气这些套路最明显的就是盛行的素描造型那一套,及全是采用书画纸,化学色的作画方式。染上习气是因为在学画时欣赏水平不高所致。只有一开始鉴赏水平提高,才能沿着正道走,眼界高就有大气局,眼界的就是小气局。小气局永远是用笔用墨低俗气局小的作品不舒畅,缺乏精神气。气局不好,色彩搭配不和谐,用化学色常令人有刺眼感觉,没矿石色那种古朴气息。吴昌硕讲“色难,事父母亦色难”说明学画配色的难度。但纯水墨也有俗不可耐的,功夫不到家,就存在火气味,这个火气味与俗气一样,都是鉴赏水平不高所致。画家学画格局大小十分重要,古时对于学中国画很重视雅俗的辨别。

提高辨别雅俗,于一个人在学画时第一口奶是否是好奶,如第一口奶是好奶,就人生打好根基,就会健康的成长。如一开始跟的老师格调低,那就很容易沾染格调低的习气,久而久之,这个习气就很难改过来,伴随一生。雅俗问题是学画的一个严肃问题,他是一个人评判思考的纲领。要成就一个好画家,要尽量找名师研究,拜有大成就的人为师学习,用优秀的画来学习临摹,这样就不会走入歧途。一个画家雅俗观念一经确定,就有了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影响深远,这是学画,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画不同,中国画是哲理,西画是自然科学中国画家的成就高低是靠学问支撑起来的。从事中国画创作,一个有修养的画家和一个没修养的画家作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美院学习只打基础阶段,学的是技法,但风格是学不来的,风格教师也教不来。为什么风格难学?因为风格是同人修养联系在一起,老师能教会你各种技法,但永远教不会你各种风格。自古所有的大家风格形成都是与人生品格相连,是在生活中不断磨练探索出来的。纵观历史上几百年才出一个大师,所以风格形成相当难。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还与做人品德处事哲学、文化修养因果相关,关键是要积累国学知识。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一个中国画家如不把自己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中,那就不会有出息一个盲目崇拜西方绘画的心态是不健康的心态。那种以“出口转内销”为时尚到处瞎忽悠国人已过时,应端正态度面向未来。

传统中国画属于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崇尚一个人的特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征,每一个学画人都有一个个性这个个性要扎根于传统的根基中,不具备这个特征的作品只能是品一类的东西,不可能进入传世的艺术作品之中不注重绘画材质的严格要求,用书画纸、化学色去创作画,也不可能进入传世的艺术作品中,因这类材质创作的画,连流通性都不具备。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诗意,诗意又会影响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诗意的绘画能给人带来美感。王国维讲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此语用在中国画上十分精辟。所谓情语就是东方文化的根本,也是绘画的出发点。一个真正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从他的整个作品来看,必定反映出他的人生向往。明代徐渭开一派大写意画风,诗文崛起,一扫当时的秽之习气,影响后世。清代郑板桥是传统书画全才,他以诗立志来表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当一个画家诗才与画才水平愈高,所激发的感情也就愈深这就是在有限的画面上追求无限的意境。从传统文人画的角度来讲,它的张扬寓意比之故事的人物画要曲折隐晦得多。然而一张真正的绘画是无法掩饰一个画家的艺术观点与审美情趣的。每一个画家之间的知识阅历不同,追求的情趣也不相同。所以诗画皆出于本性,本性出于自然的流露,这是从属修养的体现。故一个画家要将作品传之后世,必须全面来考虑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与人生理想缺少人格理想、人文修养的作品,不会流传久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