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忠臣:中国画的高度在于画家的学养与悟道上
股友o3901E3638
2020-10-26 14:16:33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是以笔墨为主,它与科研成果不同,科研可以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连续发展。而书法与国画则完全不同,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直接更上一层楼,而是从头开始一点点积累学问。别人的经验和体会、别人的功夫,只能是别人的。要成一个画家,不同的年龄段就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个领域学无止境、无穷无尽,大凡有成就者,都是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中国画家的成长就像是庄稼作物,离开充分的阳光照射,果实是成熟不了的。如果国画这门可以速成,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纵观历史上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出了几个大画家?有的百年间还没造就一个,可以想象从事绘画成家是何等艰难。学艺如参禅,有人顿悟,可立地成佛。有的人一辈子也没弄明白佛到底是什么?所以就成了平庸的和尚。同时绘画也是这样,画的是天地间的灵气,要天人合一,这不是光靠努力和刻苦就能得到,关键是要靠悟性。天人合一就是抒发自身的性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性灵,性灵与自然达到和谐,就能天人合一。在宇宙中生命无限丰富广阔,人为天地心,人乃是万物之灵。人能丰富起动人的宇宙并产生心灵感应,沟通起自我主体的性灵旨趣。

古人常讲师造化,而造化是什么?造化就是顺乎自然的大道。道,很深奥,宇宙万物无所不在环中,达到制高点,又很简单。在古代,佛教中传法给弟子,其实这本身是抽象的,关键是还要靠自己的领悟。学艺就像参禅一个道理,悟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禅其实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禅就是大自然,无处不在,艺心如禅心,如果心能顺乎自然,就是禅。

大道触目惊心,小道赏心悦目。自古画家有人追求探索的是大巧,有人追求探索的是小巧。如果观众能看出画家的巧,那这个画家就不是个高超本领的画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是高超境界。为什么达到一定境界的大师的画给人感觉非常平易,但这其中博大精深,是达到了返璞归真之境。这说明艺归于道,光有其法,而没悟透悟的深奥,是不可能达到至高境界,只有悟透道,画才会自存高远,取法乎上可能事半功倍。

一个真正好画家的画,不怕生就怕熟,一熟就俗。绘画的格调与一个人的气质、学养是相关的,学画必须要先做人,文人画家都是靠学问支撑起来的成就,里面不光要有丰厚文学,还要有技巧和做人的品格。历代做人与作画都讲究一个度,画梅点花,根据意境的需要,点多不好,点少也不好,恰到好处是关键。古人把画列为逸、神、妙、能四品,其中以逸品为最,逸品超出法度之外不受法度束缚无迹可寻。逸品画就如一个人的气质,不是模仿就能学到,也不是通过刻苦就能学来,而完全是天成。我的画大部分都是逸品。而画坛上的画,算是画匠之画,他们是专以素描画技为能事,糊弄满天下画盲、藏盲。

文人的绘画,不受法度束缚,直抒性灵,笔墨纵横挥洒间,靠的是之至所致。文人画绘画靠的是博采众长,然后贯通融合。从古到今,大凡聪明过人的终究成不了大气候,不厚、不扑。学画重要的是学苦、涩、生,切记甜、俗、媚,匠气万万要不得。所以学画成就出本领很难很难,多少人穷其毕生心力积其学,也难成气候。加上如今的学画人大多心境浮躁,功利心太重,都是看风向,赶时尚,到处炒作,又怎么能成为大画家呢?学画很难,有志者必须要自甘寂寞。要有一个思想准备,就是要有一个默默无闻度过一生的打算这种献身精神!

有人曾问我学艺之道是什么?我告知我亲身经验就是将前辈大师的艺术融会贯通,借鉴过来为我所用,如没有传承哪来的发展?在我的作品里对徐渭、八大的笔墨提炼,任伯年、吴昌硕的博大、典雅、古涩画风在我的作品中都有体现,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就是我的从艺之道。在学画这条路上我坚持在前人基础上有突破、有发展、有创造,把历代古贤好的东西化成我自己的东西,与我自己的修养、美学理想、现代意识来融汇一炉,着重追求诗意情趣的表达,获得自己的审美判断和精神内涵。作为画家,我从来不喜欢追名逐利,我对名声看的很淡。我注重一个画家要在历史上留名。假如能在死后几百年,让后人还知道你,记得你,那才叫真正的名气!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