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从事绘画的画家对宣纸都是溺爱的,如没有这种“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千年寿纸,书画就不可能传承流通千年。古老的宣纸可以说是手工纸中的翘楚,从它诞生时起,就决定和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产生。
在世界所有的纸类中,宣纸的寿命是最高的,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让世人赞叹不已。西方国家的一些图书馆里的书籍,因是用新闻纸、铜版纸等酸性机制,自废下降程度明显。而呈弱碱性的宣纸都巍然不动,耐折度更是奇特。西方图书馆中的这些书籍耐老化三百年时已筋断骨裂,寿终正寝,而中华古老的宣纸坚持1050年后,在显微镜下观看青檀韧皮纤维都几乎没有变化,仍是“老当益壮”。
从唐代诞生宣纸时起,中国书画艺术就只有在这墨韵万变的宣纸上,方能生风生水起,灵气十足。中国书画离开了它就无法表达出艺术的妙味,可以讲,它自古以来就是书画家另一只隐形的手。时至今天,商业大潮,利益驱使,这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寿纸也被黑白颠倒,一些宣纸商家的误导性灌输,各种以“纪念”名义为主题的所谓收藏宣纸,全是“炒作”与“忽悠”。知识的匮乏导致现在的书画人都不懂真正意义上的宣纸。
传统古法的手工宣纸是用石灰和阳光自然漂白,呈弱碱性,这样的纸是“纸寿千年”的前提条件。而如今的宣纸就是檀皮和沙田稻草都具备,也与真正的传统古法手工制的宣纸是两个概念。因现在的宣纸机器化生产,漂白剂漂白,呈酸性,保存时间就是能比书画纸稍长点,但也仅能活上百年足矣!从唐代有宣纸以来,画在宣纸上的画可以流传到现在丝毫不变,但现今的书画,百年后都将不存在。
传统古法制作宣纸,其过程复杂繁琐和耗时之长,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有“片纸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其长寿之谜是要在大山中原始的浸沤,自然漂白,与踏碓春捣等工艺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将复杂的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是使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三五天即可得到“白皮”。然而今天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剂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浆对纤维损伤更大,为此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使“千年寿纸”只能健康地活过百年,润墨性也差了很多。若真用这样的纸来制作书画,根本不可能流通传世,更不可能传承几千年。这类纸尽管也称宣纸,但根本不是传统古法生产的那种千年寿纸,仅能比现今普天下的那类书画纸强点。正因如此,振兴传统古法宣纸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传统的古法制宣纸工艺精细繁琐,像传统的蒸煮工序在一口大锅中,皮胚要进行深度“桑拿”,再然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漂白工序,而传统的春捣工艺更是先辈总结出的智慧。木质原料和手工操作,可以把韧皮纤维最大程度地“打散”,而不是“打断”,这样打出来的宣纸内部形成彼此扣搭连接的纤维网,韧性耐折,是“纸寿千年”的重要原因。加之“浸沤”这种造纸工艺劳动强度大,耗时长,但对纤维的损伤小,天然漂白法更是需要长达一年时间。要使皮胚和草料成为合格的“燎皮”和“燎草”,它们需要在天光雨露中艰难的蜕皮。
决定这一切的条件是先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功劳,日光作用与浆料产生臭氧,其强氧化性使天然色素发生变化。雨水也注解并带走了一部分有色物质,在风吹雨淋中,皮胚草料不会因雨水泡而腐烂。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大山中蕴藏的水分就会从山体缝隙中渗入被晒干的料中,为第二天的日光提供必要的水分,用这样的原料打成的纸张永不变色,不发脆,耐久性强。而传统古法制浆由于是传统木碓切断纤维,而且晕化效果好。宣纸是在千百年来的积淀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其完美呈现依赖于精妙的手工操作,非常年浸染,耳濡目染,不能习作。“纸的制作,首在于料”。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前者适合生长在湿润的碳岩质的“乌沙土中”,后者则需沙质土壤具有水温较低的山泉溪水灌溉。青檀树不仅对生长地的土质和气候有很大挑剔,而且成熟时也只能每两三年砍一次,这还要看准天气,小心“择时”,否则就会把树砍死。这就决定了宣纸有天然的“上限”,不能够任意去扩大产量,从上述中我们就知为什么现今真正的传统宣纸已不存在的原因了。我曾去过皖南深山中的小岭村,那里以前几乎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以造纸为生,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也可以说都凋零。村中一些会传统古法造纸的老艺人也面临失传,所有的私人制纸作坊都基本关闭。
最后介绍一下怎么分辨手工制宣纸和机制宣纸。如在显微镜下观看,可以发现机制纸的短纤维是搭在一起的,而手工宣纸由于充分的分丝晕化和润涨,是长短交织且彼此“纠缠扣搭”着的,这种纤维是保持纸寿命和强度的关键,是纯手工的纸帘抄造出来的。这种特殊结构使得纤维之间的结合点,决定其耐折度在相当长的空间岁月里能神奇地“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