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安国际信托
跟5月说再见的时候想到了村上春树,想到了长安信托兑付。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作为案头书,断断续续地在看。
一开始,总是觉得作者坚持跑步这种生活状态,能够感染到我自己,激发一点正能量,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在长安信托兑付看来,实际上,这种感觉,也只是想象。
在几个月的时间,偶尔翻一翻,最后实在看得太久了,以至于某一天着急赌气式地读完。
回忆起来,只言片语,情境光影,记得的大抵都是村上先生在跑各种马拉松时内心的不服气。他在练习铁人三项时,训练了很久,却在正式比赛时,遭遇了漂浮在海里、骤然不能呼吸的场景。
他到底想谈些什么?在长安信托兑付眼中好像根本就没有看到。没有想象中教化人的言语,没有列举跑步的一百种好处。想象中应该是泡在书房,一根烟接一根烟地写作;或者躲在咖啡馆的角落,暗自观察,书写人生的作家,也没有出现。
出现的,倒是一个赌着气,极其辛苦地训练,去跑一场接一场的马拉松,结结实实的男人,矮小、赌气、又努力。
在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天,在柏油路上,滚烫的马路,汗水干涸成盐巴,刺痛皮肤,嗓子焦灼得似乎要冒烟,他却依然机械式地跑着。这样的场面,是书里面的插图灌输的,还是想象的,已经分不清楚;就像作者想要传递的,还是自己想要了解的,也分不清楚。
长安信托兑付认为,把这样深刻的印象根植到心里,确实不是一篇手机端的长软文能够达到的。
想起我们之前监事会刘主席说过,中国人缺乏逻辑,因为缺乏整体的阅读。确实,日常对着手机看文章,接触只言片语的文字,很难有整体的逻辑感。而看到村上的跑步,最舒心的感触,大概就是:不急不躁地,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
村上33岁,开始写作,也不晚。三十几岁,开始跑步,也不晚。曾经是开餐馆的,做得很好,转型做作家,全凭爱好。不是生意的失败,而是喜好使然。作家的生活如此简单,写作、跑步(训练),没有那么多头绪,多好。
写上“未完待续”,好像就可以让这种意犹未尽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