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关于约30年的时间里国内糖尿病趋势的分析报告发布在国际医学期刊《糖尿病杂志》上,其中提到的多个数据暴露出当前我国愈发严峻的“控糖”态势。
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人,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此外,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30至39岁为6.5%。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数量庞大,预示着未来发病率可能将持续上升。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谢云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糖尿病年轻化是国内临床上较为明显的趋势,自己在临床上治疗过年龄最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到10岁,这背后的原因跟饮食、运动、家族遗传史等多个健康因素有关。
“控糖”人群年轻化趋势明显
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连续血糖监测(CGM)技术飞速发展,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血糖评估指标,如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等,较传统的指尖血糖仪可提供连续、全面的血糖信息。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受困于“血糖焦虑”,更是将相关CGM设备看作必备单品,用于时时掌控自身血糖的变化曲线。
这或许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此前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多年来,成年人患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增加,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未确诊的糖尿病,不可忽视的是,年轻人中得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了,患病的年龄下限也在逐渐降低。
在第七届进博会现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赵维纲提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处于糖前状态,这一状态下血糖数值不管是在空腹还是饭后都会高于正常人,如果此时能通过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发现一些异常信号,就可以及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指导,推迟或者是改变糖尿病发生的概率。
糖尿病的总体治疗原则是预防、控制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最大程度地维持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除妊娠糖尿病之外,其他类型糖尿病只可预防,不可治愈。
血糖监测已经成为糖尿病控制的必要手段。虽然血糖监测不能直接改变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浓度,但是通过定期监测,患者可以准确了解血糖变化情况,有利于疾病的管理、治疗,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过去的几十年里,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大多通过便携式血糖仪测指尖血来完成,这种传统血糖监测手段虽然操作简便,但是频繁的痛感对于患者依从性极为不利,同时还存在着无法反映血糖波动、难以监测夜间血糖及预测低血糖等缺点。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CGM,各项研究结果支持其可带来多重临床获益,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减少急性并发症等。
2023版ADA(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中,CGM首次被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血糖管理决策环节,在血糖监测中的作用继续被强化,地位与指尖血糖监测相并列。
糖尿病管理迎来iCGM新时代
本届进博会上,雅培携瞬感数字化血糖管理解决方案再次亮相,升级后的“瞬感2”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首发亮相。业内权威的《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现场同步推出,为更便捷、更稳定、更准确的血糖评估与管理提供了专业支持。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周健教授表示:“随着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已推出具有更高准确度要求的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iCGM)标准,满足这一标准的产品可以与其他开放通信协议连接的医疗器械集成,用于手动控制或与自动胰岛素给药系统连用,从而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iCGM是目前国际对于CGM准确性的最严格标准,国内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3年修订版)》也增加了iCGM的分类标准。”
周健提到,医疗行业新兴技术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临床应用上,如果不用于指导治疗,监测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很多时候还是要重视医生的意见,让技术更规范、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应用的发展。
作为参与共识制定的专家组成员,谢云提到,共识以问答的形式呈现,通过介绍CGM的临床特点和优势、门诊及住院场景下使用时注意事项、如何正确读图等七大类共31项问答对CGM临床应用的常见问题进行解析,为CGM的临床规范化使用提供参考。
赵维纲同样强调,无论临床医生还是患者角度,衡量CGM系统时,准确性和临床获益非常重要。iCGM标准的问世和相关技术的上市,将帮助医师更精准地管理血糖、优化治疗决策,让更多糖尿病患者获益。
进博期间,雅培还与阿里健康在糖尿病管理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糖尿病管理创新模式,阿里健康将整合线上线下医药健康资源,在医生、企业与患者之间构筑关键供需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