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集体走强!领涨市场# 【打卡第十六天】
$国企红利ETF(SZ159515)$
近两年来,红利策略相较于主流宽基指数或者成长风格的基金跑出了明显的超额表现,尤其是在今年大多数都出现了大回撤的背景下,红利策略依然十分坚挺!
站在当前这个位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红利策略强势的背景是什么?当前红利策略是否存在泡沫?如何配置红利类资产?
1、红利策略是什么样的策略?红利策略与高股息策略、价值策略、成长投资有什么区别?
以中证红利指数的编制方法为例:一般每半年计算中证全指内所有公司过去三年的平均现金股息率。然后从高到低,选取排名靠前的100只股票。因此,高股息策略其实与红利策略是非常类似的。
我们买一个股票或者一个股票组合(ETF和股票基金等),最终收益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分红收益,就是股票的现金分红;二是估值波动,比如常用市盈率PE、市净率PB;三是增长,比如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BPS) 。
红利策略、价值策略、成长策略的区别就可以从以上的收益构成来解释:
红利策略的目标是获取股票分红收益,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估值和盈利波动,达成稳定积累红利的效果,一般选择的是盈利稳定、估值稳定、分红能力可持续的成熟行业。
价值策略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时序上做价值判断,其目标是获得估值波动的钱,在低估时买入,在高估时卖出,与市场不理性的行为做对手盘,通过逆向思维获取收益;另一种是在截面上做判断,通过不断排序比较,始终持有估值较低的公司,多因子模型中的价值因子就是如此。
成长策略相应的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时序上做增长的长期判断,价值投资的另一部分收益就是来自于此,与价值的时序策略完美结合,基于对中长期盈利的判断来看高估还是低估,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享受公司 EPS的增长;另一种是在截面上做盈利增长的排序,通过高频的排序和大数定律,保证始终持有当期增长较高的公司。
2、近几年,红利策略相对强势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这轮中证红利相比于沪深300,已经不仅仅是抗跌,甚至在熊市中依然可以获得正收益。所以,我认为大家讲得比较多的红利策略的熊市防御属性只是这一轮比较次要的因素,我们这次经历的不是一个经济短周期或市场周期的变化,而是一个真正的长周期拐点,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是长期宏观环境的变化:
从国内来看,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接近尾声,依靠债务驱动、相对粗放的增长、社会收益率普遍高企的时代已经过去,表现在各种高收益产品的不断打破刚兑,释放风险,无风险收益率的持续下行。未来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导向下,资本总体是不稀缺的,稀缺的将是“有眼光”的资本,而想要高收益势必需要承受一定的波动和风险,而相对稳定的股息收益的红利类资产往往具有收益水平更高,波动更低的特点,比较符合低利率时期的弹性配置需求。
从全球来看,当前全球经济政治风险增加,意味着投资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理论上需要长久期资产更高的风险补偿以应对中长期经济政治风险。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久期补偿,那么持有短久期的股息资产也是一个选择,同时所选择的最好具有一定的终极稀缺性,比如关键资源等,这意味着如果发生极端的尾部风险,这类资产和产品可能变得更加稀缺,从而获得更好的盈利和更高的估值。
二是国内红利资产的价值重估:
在以往几轮股市熊市中,红利指数虽然比其他指数相比更便宜,但从绝对水平来看,在大类资产的比较中仍然不占优。比如2014年中证红利的股息率达到了5%左右,当时长久期30年国债收益率也有5%,更别说国债的波动远小于红利股票,并且还有大量的非标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此。当前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大致在5.5%左右,相比30年国债2.5%以下,地产长期风险较大,所以我们认为红利资产是长期具有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的。
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监管部门在2023年推出的很多举措,包括对再融资增加限定条件,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回购等,都是在为提升股东回报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市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其中,国有企业、成熟行业有望成为排头兵,在政策导向下,国有企业优化资产、在成熟行业加大分红,注重回报,优化治理,理顺激励,有助于进一步加码红利类资产的吸引力。
@国企红利ETF @鹏扬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