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17-05-23 09:25:05 股吧网页版
指数基金的新陈代谢:长生不老的秘诀
有朋友问,投资个股和指数基金有什么不同呢?[笑]

其实最大的一个不同,在于指数有不断新陈代谢而保持长生不老的能力,这个是个股所不具备的。

指数特有的新陈代谢

我挺喜欢举道琼斯指数的例子,来说明指数的新陈代谢能力。

美国最知名的指数是道琼斯指数,它诞生于一百多年前。最初道琼斯指数有20个成分股,从100点起步。结果100多年过去了,道琼斯指数从100点慢慢涨到了今天的近两万点。而最初的20个成分股,先后一家家衰落,更换新的公司进来。到今天,只有一家通用电气还在里面。

指数基金可以通过吸收新公司替换老公司的方法,实现长生不老。理论上指数的寿命与国家政府的寿命等同。

(指数基金不一定是长生不老的,因为基金公司也会倒闭。但是指数的规则是公开透明的,有一定资金量之后,完全可以自己仿照指数的规则去制作指数基金。这种自制指数基金,也可以变相的将指数基金变得永续)

国内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国内第一支指数基金50ETF的持仓。在05年初,上证50指数基金前十大持股:中国联通长江电力宝钢股份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石化浦发银行上海机场武钢股份(退市)、上港集箱(退市)

到今年,上证50指数基金的前十大持股变成了:中国平安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贵州茅台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建筑海通证券中信证券

原来的前十大持股,仍然留在前十名的还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三家。像上港集团、宝钢、武钢,05年时还是上证50成分股,但到今天,已经不在上证50之中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上证50成份股,估计二三十年后大多数也都不在了,不管它们现在多么声名赫赫。

这种新陈代谢带来的永续能力,个股是不具备的。

根据研究,标普500公司成份股的生命周期,1958年是61年,1980年是25年,到了2011年,只有平均18年的生命。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上市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还在不断缩短。国内也是如此,公司的平均寿命并不长。在单个公司上构建投资组合,风险其实非常大。

这就是投资个股和指数的区别。

不是所有的指数都有新陈代谢能力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指数都有新陈代谢能力

1.A股退市制度不完善,缺乏整体的新陈代谢能力

虽然说指数基金具备新陈代谢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指数都有新陈代谢,只能说大多数指数具备。

典型的例子是上证综指。综指一般包括全部上市公司,所以上证综指会把上海交易所几乎所有股票都包括。但是A股退市制度不完善,这就导致综指会被动纳入很多新公司,却无法大量剔除老公司。尾大不掉,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反观美股,拥有很好的退市制度,平均每年有几百家公司退市。有上市有退市,能保持很好的活力。

A股就像没有下岗制度的公司,员工没有下岗的危机感,如何保持活力呢?美股就像施行末位淘汰制的公司,员工更有紧迫感。

好在这一点也在不断改善。这一届证监会对制度改革抓的比较紧,A股业绩造假等的公司退市越来越严格,未来还是有指望A股新陈代谢的能力提高。

2.有数量限制的指数,自带新陈代谢

我们投资的指数基金,像我平时发的估值表里的指数,基本都是有数量限制的品种,例如上证红利,是挑选50只;H股指数是40只。

这些有数量限制的品种,因为名额有限,所以必须有进有出,保持新陈代谢。

像中证红利,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大进大出”的代表。可以看一下它的成份股行业分布

2012年
文末图一
2017年
文末图二

短短5年,成份股区别就有很大变化。因为红利指数是按照股息率来挑选股票的,股价大涨大跌、分红增加减少,都会影响它挑选股票。而它的成分股数量又有限制,所以就会不断的剔除不满足条件的公司,纳入新的公司,来保持活力。这种有数量限制的指数,大多都具备新陈代谢的能力。

总结

永续经营是每一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但实际上能存活五六十年的企业寥寥无几,想要挑出这样的公司更难。指数基金可以轻轻松松就达到这个时间长度:通过不断的吸收新公司,替换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指数基金可以永葆青春。我们现在了解了的指数基金品种,基本用一辈子也不成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一生,构建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投资计划,指数基金就是非常好的选择了[笑]。

作者:银行螺丝钉
链接:https://xueqiu.com/3079173340/85864276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