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17-03-25 15:42:21 股吧网页版
学银行业分析,看完本文能超过90%的人(下)

  2、资产配置
  
  对于银行来说,进进出出都是钱,现金流的变化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银行的财务分析不需要关心现金流量表,需要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利润表适合看热闹,收到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钱,最后赚到了多少钱;资产负债表看门道,利润里面是不是有水分?资产配置有哪些潜在风险?
  
  资产=所有者权益 负债。会计恒等式左边是资产端,说明钱投向何处,右边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说明钱来自何方。
  
  银行的资产,除了现金以外,都属于银行的债权,可以分为贷款、债券、同业资产三大类,具体按照安全性由高到低,包括:现金、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款(存放在别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钱)、同业借款(借给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钱);贷款;应收利息、衍生性金融资产、债券类资产(主要放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营收款项类资产”)。
  
  除此之外,银行的还有一些其他资产,包括:贵金属、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些资产同其他行业的企业区别不大。
  
  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向央行的借款、同业拆入资金、存款、应付利息、以公允价值变化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债券、应付职工薪酬、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负债。
  
  不同银行的经营风格会体现在对各类资产和负债的不同配置比例上。比如,有的做同业,有的喜欢做消费贷,有的房贷多,有的债券多等等,不一而足。
  
  股东权益部分,除了银行有优先股(其他权益工具)以外,和其他行业区别不大。优先股平时享受固定分红,银行有难的时候的转为普通股,去补充资本充足率。

  
  3、收入利润
  
  利润=收入-支出。
  
  银行的收入主要包括:净利差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其他收入;支出包括:业务及管理费、营业税及附加、资产减值损失。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其他收入,这两块加起来又叫非息收入。
  
  由于老赖的存在,银行贷款有风险,放出去贷款,总会有收不上来的时候,加上银行本身高杠杆运营,贷款中的一点坏账就足以把利润吃光,不良贷款对于银行至关重要,后面专门详细介绍。这里先说几个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
  
  净利差与净息差
  
  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净利差和净息差可以用来衡量利差水平。
  
  净利差=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利息支出/总计息负债
  
  净息差=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利息支出/总生息资产
  
  总生息资产比总计息负债多一个所有者权益,所以净利差会小于净息差,所有者权益比重越大,二者之间的差距也会越大。一般来说净息差更为常用,一个是,它比较方便银行间直接比较(忽略净资产差异),另外,净利息收入可以由总生息资产乘以净息差获取,算起来比较方便。
  
  中间收入占比
  
  一般来说中间业务收入不依赖于贷款存在,只收钱,不担风险,大家都喜欢他,可以用中间收入占比衡量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深度。具体来说,中间收入主要包括: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服务手续费、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非息收入还包括其他收益,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汇兑净收益。
  
  不过实际上,很多中间收入还是同贷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中间收入本身就是穿了一个马甲的利息,需要认真分析,具体对待。
  
  成本收入比
  
  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类似于其他行业公司的“营业成本/收入”,可以衡量银行的经营效率。不过,成本收入比的横向比较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业务类型,会具有不同的成本收入比特点,比如,同业业务,几个人可能搞的是几百上千亿的业务量,但是,零售业务就反过来了,一个分行搞的零售业务量,可能也才上千亿。
  
  爱财君经常说利润可以任人打扮,而银行的利润调节更是可以上下其手,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前面提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多计提增加利润,少计提减少利润,计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对此我们进行单独说明。
  
  4、不良资产
  
  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借钱放贷,借的钱一定要还,但放的贷就不一定能收上来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始终会如影随形,甚至可以把它看成银行经营必须付出的成本,投资银行就要接受它的不良,如同爱一个人,就要包容她的缺点。
  
  爱财君经常提到一个观点,投资有风险,风险不可怕,只要能够享受足够的风险溢价,因此,银行在为贷款定价(也就是贷款的利率)的时候,就会把违约风险考虑进去,除了资金的成本、银行的费用和利润,还要加上贷款违约的溢价。并且,根据贷款方信用状况的变化,动态调整贷款质量等级,不同级别根据相应比例,分别计提减值准备,随时待命,一旦有事,马上去顶雷。下面就看一下,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不良贷款,以及如何利用减值准备去应对不良。
  
  不良贷款
  
  根据国际惯例,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就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坏账的前奏,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总额,可以反映贷款质量高低。
  
  逾期贷款
  
  对于五类贷款的划分方法,央行和银监会专门有规范性文件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上,银行存在不小的操作空间。所以,我们还需要关注几个比较客观的指标,比如,逾期贷款率:逾期贷款与总贷款的比值。
  
  综合逾期和不良,可以看出来银行对不良的态度是宽松还是严格。
  
  (1)逾期不良比,逾期贷款/不良贷款;
  
  (2)90天逾期与不良的贷款比。
  
  这两个指标如果比较高,说明银行对自己比较宽容,不良的认定比较宽松。
  
  重组贷款率:原来已经逾期或降级,但银行对金额、期限等条件重新组织安排的贷款,重组贷款是从逾期演化过来的,所以可以视同逾期,可以放在一块关注,逾期贷款 重组贷款 率。
  
  资产减值准备
  
  既然资产质量有优劣,存在坏账风险,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银行就需要提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去应对将来的风险。其中主要是“贷款减值准备”,某种意义上来说,减值准备也可以算是银行经营的必要成本。国内大行,一般每年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都经常要几百亿,幸亏银行的收入高啊。
  
  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银行资产来说相当于一个资金“蓄水池”,用来应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当期计提可以增加水池的水量,当期回拨或转回是相当于把之前计提的转出来,重新变成正常资产,利润表上的当期计提或者说减值损失,是当期计提和转回之差的净值。
  
  此外影响蓄水池水量的还有核销,就是彻底认栽,核销后账上的不良贷款消失,逾期贷款相应减少,同时蓄水池也相应减少,不过所有运作都在蓄水池里完成,不影响利润表。虽然账目上已经核销掉了,但是债权并不会消失,所谓“帐消权在”,如果万一最后又追回了,那仍然可以放在蓄水池里面,增加水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端,都是计提过减值准备以后的净值,核销操作并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期末减值准备余额=期初减值准备余额 本期减值损失(本期计提-本期转回)-已减值贷款利息收入-本年核销 收回以前年度核销。
  
  计提减值准备会直接减少当年利润,同当期利润息息相关,多计提会减少当期利润,少计提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因而,存在利润调整空间,为了减少随意性,银行的两个婆婆(央行和银监会)想尽了办法,争取从制度层面去减少调整的可能,尽量客观。
  
  对于贷款减值准备的提取金额,大银行(工、农、中、建、交、招)可以自行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进行计算,其他银行,根据各类贷款质量的高低,分别计提,央行提供的计提标准是,正常贷款1%,关注贷款2%,次级贷款25%,可疑贷款50%,损失贷款100%。
  
  银监会还有两项监管指标要求,进一步约束计提的金额。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于150%和拨贷比高于2.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额;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结合前面提到的不良贷款率,这三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总额)=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
  
  通过计算不难发现,如果同时满足拨贷比2.5%和拨备覆盖率150%,则不良贷款率为1.67%。这样的话,如果不良贷款率低于1.67%,则银行要重点盯拨贷比,只要拨贷比高于2.5%,则拨备覆盖率肯定达标;如果不良贷款率高于1.67%,则银行需要关注拨备覆盖率,只要拨备覆盖率高于150%,则拨贷比肯定达标。
  
  5、银行估值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市盈率(PE)估值,爱财君认为,银行更适合用市净率(PB)来估值,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和贷款减值准备的存在,银行利润的调节实在太简单;另外,银行的净资产是银行的根基,自己有多少本钱,才能允许有多少的资产(资本充足率要求),而资产量决定能有多少利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此,相对来说,PB更客观,更直接,更适合银行股的估值。
  
  银行的资产除了现金和放在央行里面的钱,其他都可以说是风险资产,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可以看出银行不同的经营风格,逾期及不良贷款的相应比率,可以看出资产质量的高低。风险资产都可能产生不良和坏账,有坏账不可怕,只要赚的够多,利润能够覆盖,就没问题,怕的是,利润不够覆盖坏账,甚至加上本金都不够,那就惨了,所以,分析银行,不能只看利润,也需要分析不良和资产减值准备,毕竟高杠杆,伤不起,一点坏账,可能一年白忙。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