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9月底正式进驻东财股吧已经两个多月了,基本每天在股吧里分享的都是ETF基金的走势推演和自己的开单平单换仓逻辑,吸引了一些股友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很自豪的说,进驻东财两个多月时间炒基我手上没有一支ETF是亏损出局的。有很多股友好奇会问:你用的什么技术看盘的?你是怎么分辨哪支ETF可以抄底?怎么知道哪个高点要出货?你又是怎么判断它不会继续下跌呢?这一切问题总结起来很简单就两个字:缠论。
那到底什么是缠论?今天刚好是周末有空,在此对缠论作简单介绍,希望能够给处于亏损黑暗当中的股友点亮一盏明灯!
缠师认为:任何投资市场的走势,归根结底都是不可复制的,但走势的绝妙之处在于,不可复制的走势却毫无例外的复制着自同构性结构。这种自同构性结构的绝对复制性的可逻辑推导性,就是缠论的核心之处,通过研究这种同构性结构的绝对复制性的可逻辑推导性,就能破译市场的价格走势规律。
缠论是在市场价格的充分有效性和市场绝对非完全趋同交易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数学和现代物理学的知识,结合人的贪嗔痴疑慢,把繁杂的走势当下,用不同的递归函数把不同级别的走势利用几何形态学和能量动力学进行唯一分解。该理论依据市场最基本的确定性“任何走势都会结束”为基础,从几何的角度对走势的结构逐步推导,对市场的各种走势做出科学的完全分类,从而指导实际操作即:当下是什么级别的什么买卖点?买点买!卖点卖!
上面的这套理论术语初看不容易理解,我用简单的大白话把缠论和西方技术理论对比跟大家解释一下:
1、缠论是唯一由中国人缠师发明的技术理论,它有别于各种西方技术理论(波浪理论,威科夫,KDJ,MACD,BOLL,价格通道线,量价关系等等)。缠论唯一参考应用的西方技术理论是指标之王:MACD。但是单纯的MACD在市场上由于严重的滞后性只能做为参考,不具操作价值。
2、西方技术理论发展了200多年,只会教人追涨杀跌,是用来培养韭菜,培养接盘侠的!凡是学过西方技术理论的朋友大家仔细想想这些理论是不是会让你在跌破支撑位的时候让你杀跌割肉,在突破高点的时候让你去追涨接盘!这样追涨杀跌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在真正底部的时候把带血的筹码交出去,然后你看着股价不断蹭蹭上涨,心里懊恼不已,而在突破前高全世界都疯狂看涨的时候让你去高位接盘站岗。这种被割韭菜的痛苦你经历过吗?而缠论刚好相反,缠论有一条定理:某级别的买点总在本级别的恐慌下跌中产生,某级别的卖点一定出现在本级别的疯狂上涨中出现。只要用了缠论技术改掉追涨杀跌的习惯,你就已经战胜了市场上70%的韭菜!
3、西方技术理论具有很大的或然性,什么叫或然性?或然性就是在某个支撑位上它是可上也可下的,在压力上也是可上可下的,还比如千人千浪,价格通道线突破是真突破还是假突破等等等等,只有盘面走出来了你才能知道。缠论具有唯一性,绝对性。这是由它的几何物理数学和递归函数构造决定的!在某级别的买点出现时候买入是必然赢利的,你只需要在卖点出现时卖掉。这套理论就给了我们交易自信,交易自由!
4、很多人炒股炒基靠消息面,靠所谓的内幕消息,靠所谓的利空利好,但往往结果是适得其反,被狗庄割了韭菜。原因是狗庄和散户消息是不对称的,狗庄只会让你看到它想给你看到的消息!只有与庄共舞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缠论不看消息面,不管利好利空,缠论只关注当下盘面结构,而狗庄在交易中的蛛丝马迹是能从盘面给的信息解读出来,因为市场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作假,唯独交易量及动能真实呈现给每一个投资者。缠论告诉我们当狗庄不断砸盘下跌突破前面低点,但能量不足产生背驰的时候就是买点(终极震仓),买点出现时候大胆干进去。当我们跟狗庄在底部吸的筹码在狗庄不断拉升吸引韭菜入场接盘并且疯狂上涨但是量能明显不足时,快刀斩乱麻让股票见鬼去吧!
5、缠论无惧牛熊,穿越牛熊!再牛的牛市也会有熊股或者板块,再熊的熊市也有牛股或者板块,我们只需要根据盘面结构固定级别买点买,卖点卖即可。特别是震荡行情,我们可以运用缠论不停吸狗庄的血。
6、交易的本质是什么?无非就是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二八定律永远存在交易市场,为何市场上总有80%的人成为被狗庄割的韭菜,是因为他们无法克服内心的两大心魔:恐惧和贪婪。当行情不断下跌到真正底部的时候由于恐惧还在幻想着还会继续下跌,从而割肉或者不敢买入。而在市场一片疯狂,连扫地阿姨,看门大爷都在讨论哪个哪个股票赚了多少钱的时候你贪婪的心魔作怪总想着自己不会接最后一棒。。。结果可想而知!缠论可以帮助你克服两大心魔永远成为市场上的”二”。
说的有点多了!以上几点就是本人对缠论和交易市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带来一些帮助或重新认识交易市场或加强学习提升自己或走一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投资之路!每天我还会抽空发发行情走势或者晒晒单子,未来如果时间允许我还会对缠论作更加详细的论述。最后祝各位股友投资市场交易自由,身心自由,最终财富自由!
一生一心缠论说
2021年12月12日星期日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