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12-12-03 09:19:18 股吧网页版
封基折价率罕见扩大 布局封基好于开基?
  部分传统封基的折价率罕见地扩大到20%,年内的最高点,有机会吗?
  折价率罕见扩大
  根据数据,11月28日25只传统封基的平均折价率为12.34%,一些临近到期的封基的折价率已经有大幅缩窄,但一些离到期日较远的封基在二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造成折价率高企,其中基金丰和 、基金科瑞 、基金久嘉 、基金银丰和基金鸿阳的折价率已经超过20%,是近一年内的最高点。
  折价率是持有封闭式基金的安全垫。从历史情况来看,2005年封基的平均折价率曾达到创纪录的高点40%,当时买入的投资者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但之后,封基的平均折价率水平每况愈下。2009年8月封基的平均折价率曾达到25%,但2010年的平均折价率低于15%,2011年更下滑至10%以下。
  “一方面,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投资者可以买入封基,同时卖出股指期货 ,等到折价率回归进行套利,这封杀了折价率的下行空间。”某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参与也阻碍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扩大。
  近几年,除了保险机构外,一些新兴的机构投资者也爱上了封闭式基金,纷纷推出以封闭式基金为标的的产品,这直接导致封基的折价率大幅降低。
  不过近期,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封基的折价率再度扩大,成为近几年的最高点。
  根据数据,11月以来25只传统封基基金净值平均跌幅为2.73%,但二级市场价格平均跌幅为4.69%。其中,基金丰和、基金科瑞、基金久嘉、基金银丰和基金鸿阳的二级市场价格跌幅均超过7%,直接导致其折价率扩大到20%左右。
  分红无望被抛售?
  11月下旬以来传统封基还多次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根据深交所和上证所披露的数据,11月15日以来共有16笔封基大宗交易,总成交量超过2.2亿份,而且其抛售方均为业内公认的QFII“集中营”——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花园石桥路证券营业部。其买入方为机构席位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证券营业部。
  分析人士指出,QFII集中抛售封闭式基金可能是由于其年底分红无望。按规定,当基金净值在1元以上时,其全年合计分红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已实现净收益的90%,所以历来传统封基在年底分红较高。但是目前来看,25只封基中24只单位净值均处于1元以下,年底分红基本没戏。
  “对于封基来说,折价率和分红效应是其主要的两个投资价值。”曾令华指出,但随着市场的持续下跌,有些封基的净值已经只有0.7元左右甚至更低,分红的可能性比较小,这时市场对其估值主要转向折价率。
  从折价率角度来说,通常到期日越长折价率越大,而基金丰和、基金科瑞、基金久嘉、基金银丰和基金鸿阳这5只折价率超过20%的封基基本都还有5年左右时间才到期。“这有点像债券久期和收益率的关系,久期越长波动越大。”曾令华指出,这几只封基到期日长同时分红可能性小,其折价率必然会扩大。
  而一些距离到期日较近的封基的折价率已经明显收窄。比如2013年3月26日即将到期的基金金泰的折价率仅1.9%。除了离到期日近外,基金金泰今年三季度末的股票仓位已降至零,债券仓位达87.52%,所以其基金净值波动小,折价率也非常低。
  是否有投资机会?
  那么,被市场抛售而折价率扩大的封基是否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呢?“目前传统封基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投资机会。”某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毕竟传统封基的净值增长率是和A股市场的涨跌同步的,如果非常看好后市的话,可以考虑参与一些1~2年到期,且折价率比较高的封基。
  根据数据,目前2013年即将到期的封基的折价率已经收窄至6%以内,2014年到期的封基的折价率在7%~14%之间,2016年和2017年到期的封基折价率已经扩大至20%左右。
  “虽然折价率已经达到20%,但只是从之前的不关注进入了关注的视野,并没有到建议买入。”杨宇指出,由于到期年限太长,其较高的折价并不会很快消失,而且市场只有出现大牛市,其分红才能提前兑现部分收益,但目前也看不到大牛市的机会。
  曾令华也指出,如果按照简单年化折价收益率(折价率除以剩余年限)来看,一些2年左右到期的封基每年年化折价收益为6%左右,而2016年和2017年到期的每年也仅5%左右。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投资封基肯定好于开基 ,主要因为其折价率提供的安全垫。通常来说,传统的封闭式基金的股票仓位最高上限为80%,所以在净值的下跌幅度上会小于指数,即使加上折价率扩大的因素,也很难超过指数。根据数据,剔出零股票仓位的基金金泰外,其他24只传统封基三季度末的平均仓位为70.67%。当然,一些低仓位、高折价的封基的投资价值更为显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