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18-09-18 19:57:22 股吧网页版
基金成立只是个起点,然而有多少人习惯是终点了?
最近不断有媒体拿着较低的基金成立规模做文章,唱衰基金发行市场,高谈阔论市场人气已经到达冰点。对于这些观点,柠檬君认为哗众取宠有之,见识浅薄亦有之。

多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基金成立是一个终点,但是大家不觉得这个事情很诡异吗?明明基金成立才是一只基金正常运作的开始啊?怎么就成为终点了呢?

这种“终点意识”是我们过于看重基金首发培养出来的。第三方销售机构也发展了很多年了,然而依旧做不到销售的主力,基金的首发还是高度依赖银行渠道。然而银行这个渠道只能保障首发,对于基金的持续营销并不感冒,也没有较强的动力去做基金的持续营销,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基金的首发中,部分银行甚至给人一种印象,只有新基金才是能买的。

不想探求原因到底如何,反正最后很多银行都形成了如下卖基金的模式:新基金A推荐给客户,几个月后A基金开放赎回,一有点就劝客户落袋为安,然后再给客户推荐新基金B,然后CDEFG周而复始。

对应这种模式,就会出现很多基金首发规模是基生巅峰,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巅峰的情况,往往一只基金的成立也就是“终点”了,之后做不出“炸裂”的业绩,根本就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因为比较好的业绩,也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来填补银行渠道资金的流失。这种模式也给基金行业带来了很多“污名”。

而在第三方渠道销售比较好的基金恰恰相反,都是一些业绩比较好的老基金,靠着业绩吸引投资者,也有一些产品因为太便宜没赚头很难获得银行青睐,只好以来互联网渠道进行销售,这些产品很难取得较好的首发规模,没有好的渠道谈何规模?所以这些产品一般会以发起式的形式出现,吆喝也会吆喝,但是卖肯定卖得不好,有的索性也就不下气力去宣传了。

很多行业指数基金都采用发起式基金的形式起步,有的资本比较雄厚但是起步较晚的基金公司也会采取发起式的形式先做产品,再图谋大业。对于这些产品来说,首发规模不重要,能够如期成立就好了,有多少规模真得不重要。

最近第一只养老目标基金成立,规模刚刚超过2亿元,而且自购和内部员工认购的比例接近一半,看起来是一份比较惨淡的成绩单。然而柠檬君想提醒的是以下几点:该基金公司底蕴深厚,该基金是主动提前结束募集的,只在自有的渠道进行销售,无任何代销机构销售。

人家根本就没在乎卖多少,可能更看重的还是第一只成立的养老目标基金的名号,而且基金越早投入正常运作,也就可以越早开始持续销售,养老是个持久战,一锤子买卖可做不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