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指南:业绩认知的4个误区!
前几天,有个小伙伴跟我说某基金经理职业生涯的年化收益高达40%以上,简直666。
一番分析之后,发现这位基金经理业绩好的原因主要是基金刚好成立于这一波牛市的开端(低点),可谓恰逢其时,并且管理时间非常短,不足两年半。
由此,引出了我对基金业绩认知误区的思考。现分享4个对业绩认知的常见误区,自行对号入座,普通基民多少会踩雷一两个。
一、某只基金自成立以来的业绩回报。
一些基金软件或APP上会计算提供基金成立以来的业绩回报。实际上,提供这个数据的同时如果没有提供相应的比较标的,例如业绩基准或者沪深300等。那这样的数据几乎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原因很简单,基金成立时间不同可能带来业绩上的巨大差异。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成立于2015年6月5178时的基金和成立于2018年12月份的基金,未来的业绩势必有着云泥之别。
虽说,新基金可以通过控制建仓的节奏来一定程度上跟上上涨或者避开熊市的跌幅。但是,短期内,基金经理也并不具备判断后市的能力,因此,建仓节奏的快慢其实很难把握。
同理,基金经理职业生涯年化回报也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一位基金经理管理了N只基金,且每只基金的成立时间也各不相同。这样算出来的年化回报高低有多大的参考意义?
因此,我们在对比两只基金业绩时,首先要确保你对比的两只基金的时间段必须是一致的。这样才有可比性。
二、各阶段涨幅有一定的迷惑性。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APP会提供以上的阶段涨幅。
实际上,他们前后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例如“近6月”的业绩包含在“今年来”里,“今年来”包含在“近1年”里,“近1年”包含在“近2年”里,以此类推……
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如果一只基金短期业绩特别特别好(例如近6个月),就因为它出色的短期业绩而将之后所有的阶段收益“带飞”。
而相对于业绩的高低,其稳定性也非常重要!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阶段性业绩它没有参考价值。
只是说,在参考阶段业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其年度涨幅、季度涨幅,看看他的稳定性怎么样,有没有哪些阶段是特别拉胯或者特别给力,导致业绩的稳定性较差。
三、重短期,轻长期。
很多基民看着排行榜买基金,尤其看短期排名,哪个排名靠前就怼哪个。我不知道我的粉丝中有没有这样的,希望没有。
一般来说,短期业绩TOP的基金多半是赛道型基金,押宝了市场上一两个行业。
试想,市场上那么多基金,总有一些因为押对了宝而业绩逆天。而基民对于这种基金“事后诸葛亮”式的捕捉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正如我前几天文中说的,这种都属于你“得不到的女人”。
与其想短期一搏,不如细水长流,寻找那些每年四分位排名都处于前1/2的基金。
四、只看收益,不看回撤。
这大概是基民最常见的认知误区了。看收益,我们不光要看高低,看长期性,更要看其稳定性。即使同为千里马,那些颠簸太厉害的,我们也很容易中途被震下马背。
而只有拿得住,才能切切实实将业绩装进口袋,否则业绩再好,跟我们也没有关系。
此外,分析一只基金的历史回撤情况和回撤原因,这样也有助于在持有过程中,当面对业绩不达预期的时候,我们提前有心理准备并做好应对。
以上四个误区,相信大部分基民多多少少都会犯类似的错误。抛砖引玉,还有哪些业绩认知上的误区,欢迎在文章留言区补充!
that's all.
本文作者简介:《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作者。如何选基?何时买入?何时卖出?更多基金投资知识、实战技巧、知名基金经理深度分析文章,欢迎关注基金吧号:不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