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基民的投资方式是股债配置!
我们自2005年入市至今也有16余年了,这些年,经历了炒个股,基金和个股都持有、基金占大头+门票个股,一直在试图寻找适合自己投资方法。
虽然我之前也写过一些文章,劝说大家放弃个股,做基金,但实际上,我发现我身边很多对股市关注更多的人还是炒股为主,而身边一些买基金的反而是因为自己对股市不懂,所以就去买基金。
而这些人对基金其实也不懂。
不少朋友说他买了基金,让我帮忙看看,我问他谁管理的,他都答不上来。
就我们自身情况而言,买基金相较于买个股确实更容易,方法更简单,只要能拿得住,大概率也能够赚钱,但是,我们也写了700多篇文章了,并且还写了一本书——《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中国铁道出版社)。
持续输出是基于不断地输入,看各类文章,这几年私底下看了几十本的投资书籍,做研究分析,买数据、自己编程、跟踪各类估值、跟踪股债性价比,跟踪大宗商品……
PS:学历上,我们一个是计算机背景,一个是金融背景。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我们也经历了右侧到左侧,再到不排斥右侧的过程。
自2005年入市以来,我们经历了3波牛熊市,2007年、2015年,以及2019年到现在的这一波,早期资金量少,期间又经历了买房买车,从财富的增长来说,还是从2018年以来的这一波我们赚的绝对值是最多的。
而这一波我们就是采用的左侧不断买入的方式。
人其实都有路径依赖,一种方法赚到钱了,就希望去复制。
但是,今年投资中概互联也让我开始反思左侧买入的优缺点。
虽然现在回撤了8%并不多。但是,我也在思索,我执行计划,摊低成本时接下的那些飞刀,是不是可以更加优化。
在情绪大幅宣泄,标的大幅下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稍加观望?
为什么大部分的基金经理采用的是右侧而不是左侧,除了他们受排名的影响,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BTW: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都并非追高,左侧就不说了,右侧也是基本面右侧,即,认为基本面具备投资价值的情况下,情绪上企稳、走势上走出右侧,再开始介入。
实际上,在我16年的投资生涯中,所使用过的各种方法都有难以避免的槽点。
左侧可能越买越跌,抄底抄在半山腰。
右侧可能是假突破,卖完后继续下跌。
看估值买基,可能陷入估值陷阱,并且有可能错过很多新兴行业的机会
不看估值买基,感觉更不靠谱。
……
投资其实是一整套体系。
包括标的的选择、资产配置、仓位管理……
而标的的选择其实就包含了很多,因为就基金而言,也有股票型、偏股混合、指数型(宽基、行业、策略)、灵活配置、偏债混合、可转债基金、二级债、纯债等
对于非专业者,经常会搞得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而在这整个投资体系的过程中,大部分投资者最热衷聊的就是标的的选择。
你应该很少看到,基民在群里说:我现在的股债配置是多少多少,你们是多少呀?
大家说的都是,我买了哪只基金,你们觉得怎么样?
实际上,资产配置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远远要高于个基的选择,我们自己在投资过程中,也是持续跟踪FED(股债利差或者叫股市风险溢价)
它的公式其实很简单:沪深300(或者万德全A)的市盈率的倒数减去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通过风险溢价,来配置自己的股债仓位。
当前,我们的股债仓位大致是6:4。
这是根据我们的风险偏好、并结合FED做出的配置。
在股债具体分配上。我们践行的,并且,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操作方式是:
用偏股混合或股票型基金来构建自己的股票基金组合。
在股基这块,持仓上要相对均衡,行业均衡、风格均衡(成长/价值、市值风格)都要相对均衡,因为,绝大部分人很难判断下一阶段什么风格会走强,这样的端水组合更有利于我们获取基金经理的选股,而不是靠押注风格来实现收益。
用债类基金构建自己的债券组合。
债类部分:采用固收加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和打新基金一样,固收加也并不是一个基金分类。
“固收+”是指在固定收益的基础上(一般用“债”打底),加上股票、股指期货、可转债、打新、定增等各种料,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
主要包括:二级债、偏债混合、打新基金、增强债券、可转债基金等。
二级债:二级债有激进二级债、保守二级债。二者的区别在于股票的仓位占比,债券的杠杆程度,更重要的是转债的占比。
打新基金:一般出现在灵活配置型和偏债混合型。规模不宜太大。
根据FED,以及自身的偏好、资金的使用期限,做两个组合,一个是“股基组合”,一是“债类组合”,再加以动态平衡,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并在此基本上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一个小技巧,可以用两个账户,一个专门买股基部分,一个买债类部分。这样不容易乱。股债的资金分配也一目了然。
好了,今天就谈到这。
这篇文章稍微偏“道”的层面,但是,如果你在大的框架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而是没有整体观、大局观地随意买基金,一旦遇到大的回撤,很难长期坚持。
本文作者简介:《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作者。如何选基?何时买入?何时卖出?更多基金投资知识、实战技巧、张坤、谢治宇、朱少醒等知名基金经理深度分析文章,欢迎关注基金吧号:不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