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的这些BUG
老铁小Y买基金的收益总是不咋地。明明成本跟人家差不多,入场时间也差不多,但是收益总是人家的一半。市场好的时候,人家吃肉,她就赚一点点“肉末汤”的感觉真失落。
coco了解了一下,小Y的基础知识来自于曾经参加过某理财学院的初级课程。
网络上的理财团队理财课程通常都是这样的:
9.9元一个N天的训练营,告诉你通货膨胀很可怕、养老压力很大、子女教育需要xxxx万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然后基金定投很好。(引流课程差不多都这样)如果要解决上述难题,要买个初级课程班。
初级课程班几千块到上万块不等,教你打新、逆回购、几个钱包口袋做资产配置,然后就是基金定投(指数为主,主动型适当讲),可能还会讲讲股票和保险。
然后要再深入,就是更贵的进阶课了……
抛开性价比,网络比较大牌的理财学院课程挺符合循序渐进逻辑。比如初级课程,一般都是先从指数基金开始学起,学习指数品种、估值判断、基金筛选等,小白比较好上手。
但是,初级课程也就是照本宣科,和真正的有效实操有差距。就是上面讲到的,小Y的收益和别人的差距了!
这些差距,有缺乏经验导致的,知识和实操之间还要一道坎,新手自己只能摸索过去。更多的是本身课程教的方法就自带BUG 。
举个例子,根据估值选指数,估值有参考价值也有BUG:
不同的平台公布的估值,计算方式、对比过往区间不一样,比较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很多学完xx理财课的小伙伴依然是不能搞清楚的。
估值比较的是过往业绩,一些很有成长性的指数,由于时间比较短,会一直处于“高估”状态。比如新能源、创业板、科创板,还有最近的芯片,等等。相反,一些夕阳产业,因为过去曾经辉煌,会一直显示“低估”状态。这样,就导致很多新手从去年开始就“没指数可以入手了”,因为从上证跨过3300之后,就仅有一些成长性很差的指数低估,死板跟着指数会白白错过很多机会。
另外,单纯地认为指数比主动型基金稳健,这个更是一个误区。
一些单赛道的指数,投资领域很窄的,除了对投资人的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涨跌起伏也很大。相反,一些均衡配置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行业配置均衡,人为管理更加灵活,不仅回撤控制得好,收益也非常赞。
还有些指数,其实筛选股票的规则并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同样也会浪费投资人的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