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月份这就收官了。开年气势如虹,去年12月提前开启的春季行情一路凸凸、仅在1月份最后一周遭遇波动。
先盘点一下数据: 1)一月基金平均收益:股票型基金是2.22%,混合型2.75%,港股行情下最高的是QDII基金平均2.95%,你有没有跑过平均线?(短期并不重要,笑到最后才行)
2)看看开年一个月的基金收益榜单,今年以来最高有超18%,上榜的也多超过10%的收益。关键词是资源周期类、高端制造、QDII基金、医药健康、顺周期行业。
3)医药,在之前调整近小半年+疫情推动+业绩显眼下重回强势,不少医药基金净值创新高,这类黄金赛道之前的坑又被填平。
还是那句话,对于科技、医药、消费、先进制造这类黄金赛道,长期定投持有,高点适度止盈但不停扣、不下车,是比较好的姿态,回顾《一份值得收藏的基金配置框架》。
但也能看到,医药生物行业整体涨幅其实并不大,体现了在前期涨幅下,后面医药行业更多是内部结构性机会,需要交给主动基金经理来选股,超额收益明显。戳《收下这颗定心丸,高位震荡的医药基金该怎么办?》 认准医药行业的厉害的主动基金经理们。
最近市场波动,大家对后面的行情比较担忧。短期的波动主要有流动性层面的触发,还有节前交易层面、无心恋战的观望等。
短期我们无法预测,那就回到一个中期的框架中考虑问题才更有头绪。
1)经济基本面上看,虽然有散点反复,但随着疫苗的推广,全球逐步从疫情中走出来,整个经济的复苏是比较确定的;
2)企业经营数据上,去年低基数基础上,一季度数据应该比较亮眼;且由于就地过年政策等,企业开工率反而上升,一季度可能会看到很多生产型企业的经营,还有可能比19年这样的正常年份好。
3)流动性上,全球的流动性其实还是一个比较宽裕的局面,包括美国新上任也不是很明智去收缩政策,流动性或许不像大家想那么悲观。
当然其一,也不能去指望流动性边际持续放松,整个流动性最宽松的时点已经在去年四季度,现在到了一个时间窗口。
其二,这个时间窗口也不必恐慌,因为货币政策的中性化,并不意味着短期马上转向收紧。现阶段疫情有所反复,而国外主要经济体受到的疫情拖累依然非常严重。同时国内也并没有出现经济过热,明显通胀的迹象。只要流动性不马上收紧,也就没有大的下行风险。
周五市场有传言说央行上调SLF利率,央妈就被气到报警(央妈第二次报警了,上一次报警是2019年4月降准的谣言),“注意到了有关传言,这一传言完全不属实,人民银行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维稳流动性的态度很鲜明了,还有此前易行长的表态 ,“货币政策会继续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确保采取的政策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而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 在近期央行调控银行间资金、楼市情况,连续快速收缩后,2月大概率不会太紧了,也对后面行情带来一定支撑。
4)政策制度周期上,对整个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很关注很呵护的,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支持新兴经济、战略性的板块的发展。 之前市场其实有一致预期,很多人觉得一季度之后这个市场就不好做了。
但恰恰这个时候,市场调整一下、市场情绪微冷却一下,是件好事,才有利于行情走得长远。 看到虽然一月份新基金发行很火爆,1月份成立105只权益类基金、募集总规模超4500亿元,创历史记录。
但基金经理们其实在建仓的时候是很犹豫,很多也在观望状态,等待这样一个时机,调整下来,很多标的也是更好的建仓时机。
市场过去两年,有一些行业抱团,相对来说是有些极致行情的。但不要看市场现在在一个3500点上下的位置上,其实很多资产的估值水平,可能还在2000点位置上,由于阶段性担忧或者阶段性不在市场最关注的投资线索上,没有轮到它们涨。
所以,依然认为后面结构性机会、分化性机会是丰富的。这时候去担忧整体市场是没有必要,而是应该担忧未来的一个结构选择,是否踩对节奏。
还是坚守均衡配置,高股息低估值的金融地产等来一些,高成长高景气的新能源车、军工、先进制造等也拉长持有来看。还有市场的均衡,港股基金也有配置。
涨价预期下,农业主题基金最近有波动,明晚重点说说。
免责声明:本文及本号任何文章的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