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19-09-29 16:22:18 股吧网页版
银行私募基金坑人案例分析,普通人选择共同基金更稳妥

A先生算个小企业家,独立创业,积攒了不少财富,但他对投资理财却一窍不通。这是中国上一辈的白手起家的典型代表。

2014年A先生进入X商银行成都分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像私人理财经理表达了投资理财的需求,保值增值。

 

A先生做完风险评级测评显示属于稳健型A3,后他存了1700万在成都X商私人银行账户。

两个月后,银行部给A先生更换了一个理财经理,这个理财经理在电话中一次次给A先生推荐私募基金产品,A先生多次重申无法接受本金亏损,收益少一点无所谓。

最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的A先生没有拒绝专业理财经理的推销,尤其在“这是难得的机会,总行筛选的私募基金,绝对的安全”……,诸如此类话术包装下,让A先生觉着即便是私募属于A5级别那也是很稳健的,且能带来可观收益。

A先生在理财经理的极力劝说下重新填写了风险评级测试,直至测试结果为A5止。 

而后理财经理帮A先生合计购买了1000万左右的私募产品,并以A先生在外地为由,让其签署了许多空白表格,告知以后每次购买产品可以直接帮其操作。

购买的产品均为A先生后来知晓,期间买了什么产品,具体投资去向,A先生并不清楚。 

此后,理财经理与A先生联系甚少,直至半年之后A先生看到账面亏损严重,才联系上理财经理。

2017年12月份银行通知A先生帮其更换了理财经理,此经理更换后态度较冷,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告诉A先生,持有的那些都为烂基金,挑了几个,帮其止损操作赎回。

至此A先生账户总计亏损240万元,走上维权之路。

 

看到这个事件的时候我是觉得不可思议的,现在监管这么严格,在银行通过理财经理购买理财产品是要求双录的。

回头一看时间起点是在2014年,加上15年股市大跌,销售人员素质不一等,出现这种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个一个典型的银行理财基金忽悠案,但在此过程中客户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例如对于投资标的模糊不清,一味相信银行人员口头表述,不看产品合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对私募基金的调研不足,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产品不匹配等。

银行销售方面存在更多问题,作为专业的顾问,违规随意调整客户风险评级,未对客户尽到完全告知产品信息义务,违规签署业务申请表,产品认购后,售后服务不足,在产生巨额亏损后无相应措施等等。 

你看对于私募基金一窍不通,却通过银行的渠道购买到了那么高风险的私募基金,傻馒对于私募基金一直没有好感,因为在我看来所谓的私募经常利用了不公开透明的特性做着不为人知的事情。

以上的故事还只是针对银行理财人员素质的问题体现,还没有涉及到真正产品问题,在市面上有更多的吃人的私募金存在,其收益率甚至100%都被高额的管理费给吃掉了。

投资理财不懂不做,很多时候高风险等级的产品,其理财经理受限于自身水平,对于私募信托等产品的了解可能饼不比你清楚多少,他们也只是与私募基金存在合作关系。

投资理财请搞清楚底层资产,私募基金更是需要慎重选择,没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千万不要盲目涉及,更不能通过第三方销售的话术包装就随便踏入。

普通人可以了解自己的风险等级,根据自身的年龄,家庭情况,资产情况通过合理化的资产配置,甚至只要通过共同基金配置即可达到自身财务的规划的需求了,切不可投资理财完全依赖于理财经理,尤其在中国这种还不成熟的市场。自己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基础入门,避免犯错,不懂不碰就是对资产最好的保值。

让我们一起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比于私募基金,普通人我更推荐共同基金,指数基金为上策。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