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选择基金经理的!
选主动基金就是选择基金经理,这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那么,我们该如何在2000多位基金经理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对于基金经理的选择问题,我今天做了一些总结,不全面的,小伙伴们可以进行补充。
我们对于基金经理的了解,可以从言和行两个方面。
言:访谈,直播,路演,基金定期报告等,定性了解,看其投资理念。
行:基金持仓和历史业绩,定量分析,这是最重要的,说得再好,做不好也没用。
研究一个基金经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业绩如何?
可以看基金在同类中的排名,对于偏股或股票型基金,可以相对于沪深300的超额收益如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成立日期不一样,可能大大影响历史业绩,因此,由于每只基金的成立时间不同,成立以来的业绩并不具备可比性。只有同时段的业绩才可拿来对比。
比如,朱少醒的富国天惠成立日期为2005年11月16日,当时上证指数1100点,之后大盘便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大牛市。如果是6124点附近成立的基金,那么,业绩必然受到极大影响。
再比如,袁芳的工银文体产业2015年12月成立,由于新基金有个建仓期,一般是1到3个月,我们从工银文体产业的仓位来看,最早一期公布的2016年一季报的权益仓位是55.13%。相当于完美躲过了2016年初的熔断。
当然,不是说朱少醒和袁芳的基金业绩好是因为赶巧了,从后续的表现来看,这两位都是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举例是为了让大家客观认识入场时间不同给基金业绩带来的影响。
比业绩更重要的是业绩稳定性如何,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如何。基金短期业绩偶然因素太高,因此观察的时间要长一些,至少跨越一轮牛熊,越长越好,切忌看短期哪个好买哪个。
业绩从何而来?
基金取得超额收益,可能源于冒了太高风险,是风险补偿,也可能是基金经理能力的体现。
如果是靠高风险获取高收益,很可能不具备可持续性,波动大,回撤大。只有选股能力才是可持续的,才是真正的超额回报的源泉。
1.股票仓位高低
如果两个基金经理历史业绩差不多,一个长期6成仓,一个长期9成仓,毫无疑问,我喜欢前者,仓位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金承受的市场风险,仓位越重,市场波动时风险越大,如果用更小的风险获取同样的收益,又何乐而不为?
2.风格倾向
包括市值大小偏好,成长和价值偏好,由于市场风格多变,且难以预料,喜欢集中于一种风格的基金经理,可能业绩波动很大,踩对市场风格时业绩很好,踩错时业绩很差;
比如去年价值基金表现不好,今年又反过来。风格太偏的基金经理业绩不确定性太高,因此,我更喜欢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
3.行业偏好。
行业偏好和持仓风格息息相关。例如,偏好TMT等行业一般是成长风格。行业偏好一般与其教育背景、研究员背景有关,当然,也有的随着对投资和企业的深度认知,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圈。
行业投资回报的高低,回看历史很清楚,但看未来却很难看清。
正所谓: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过于集中某个行业或少数几个行业,其业绩受重仓行业波动影响很大,重仓行业表现不好时业绩表现也不会好,因此,我相对更喜欢行业均衡分散、能力圈宽广的基金经理。
4.个股集中度。
粗粗地说,前10大股票占60%以上就比较高,40%以下的集中度就比较低。
个股集中度越高通常受个股影响越大。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张坤的易方达蓝筹前十大占比77.89%,非常之高。当然个股集中度高低,集中好还是分散好,见仁见智。
对企业认知深刻,确定性高,做集中配置也未尝不可,但高集中度意味着权重股一旦出现暴雷,基金业绩也会大受影响。
排除开风险因素,剩下的主要就是基金经理的能力部分。基金经理能力通常分为选股和择时两个方面。
择时能力
由于基金的仓位限制、激励机制、排名压力等因素,做择时的基金经理很少,就算择时,大比例择时的次数也很少,很难评价是运气还是能力。
例如,基金XX新思路,2018年底仓位下降到了3成,2019年一季度又将仓位提升至55成,其2018年回撤控制的非常好,在大盘跌了20%+的情况下,基金获得了正收益,但是,这种大比例择时带来的回撤控制,难免让人觉得有运气成分。
因此,评价基金经理时,通常不太看重择时能力,真正重视的是选股能力。
选股能力
选股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选出的股票是跑赢还是跑输市场。选股能力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基金的业绩,而且选股能力是最具持续性的能力,基金经理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长期选股能力都强的基金经理,未来选股能力变弱了;
因此,选股能力是选择基金经理过程中最应该看重的能力。
计算选股能力,常见是使用某种量化风险模型,用排除掉风险收益之后剩下的Alpha来表示。
更直观的办法是看季报中披露的基金持仓股票的未来表现如何,这也是我分析基金经理时常用的方法。
其他要考虑的因素
换手率高还是低。
换手率高还是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位基金经理是长期持股还是交易型选手。
规模对于长期持有的,和一贯就是大盘风格的比较友好。如果是平时擅长中小盘风格,或者换手率高的交易型选手,规模大了后,操作起来难度会加大,可能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以前做过统计,总体来看,低换手基金业绩要好于高换手基金。
机构占比及机构持仓的绝对值
机构的专业度、信息获取都超过散户,因此,机构的持仓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机构占比有可能会产生误导。有时候,大量散户涌入,有可能导致机构占比被动下降。
举个例子:100亿规模的基金,原来机构是40%(40亿),散户是60%。后来由于基金业绩爆棚,散户疯狂申购100亿,此时,基金规模200亿,其中,机构占比下降到了20%。
这种下降不是机构持仓的下降,是散户涌入被动带来的。
管理多只同类型基金是否业绩都好
有的基金经理,管理了多只基金,可以看看是不是每只基金业绩都不错,注意必须是同类型基金才具有可比性,一个债基一个股基,业绩肯定相差甚远。如果同类型基金业绩良莠不齐,相差较大,这样的基金经理其业绩的稳定性,我们要打个折扣。
是否言行一致
有的基金经理在访谈、直播或路演中对于投资理念的分享和持仓有一定的出入,言行不一致的基金经理,我们应降低对他的信任度。
投资体系的稳定性。
不靠短期押注一些不擅长的行业或个股获利。比如短期押注券商或者军工等高弹性行情,而券商、军工并不是自己的一贯持仓。这种基金经理的业绩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深度了解基金经理的专业背景、研究背景、从业经历。
例如,管理过大资金的,社保资金或者保险资金、专户管理的,一般来说,经验更为丰富,风险意识更强。
全方位了解和挑选合适自己的基金经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深度研究和各种对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理解这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体系。
如果觉得工作量太大,不想了解从业经历,不想看过多的访谈,也可以直接分析历史业绩和持仓特点也行,毕竟前者是因,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基金经理,对了解其投资体系起到辅助的作用,也可能出现“嘴上说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情况,但基金的业绩、持仓情况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果。
写到这里,我们对一位基金经理的分析框架大致如此。欢迎在文章下方补充。
that's all.
用心之作,如觉有价值,请不吝你的点赞和分享!
that's all.
欢迎关注自媒体号:不在此山中。入市15年的投资老司机,手把手带你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