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3-08-10 10:16:34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广东
港股生物科技快速发展,可以考虑逢低布局了吗?



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


以史为鉴,需求扩张是医药板块实现超额收益的核心驱动力。从中观层面来看,回顾2011-2020年的过往十年,无论是整体卫生总费用,还是具体到政府、社会、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且卫生总费用/GDP比值也呈稳步增长趋势。2015—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9.60%,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5.72%),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平均增长9.56%,社会卫生支出平均增长10.49%,个人卫生支出平均增长8.36%。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5.95%上升到2020年的7.12%。需要说明的是,2015—2019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总计上升了0.73%,每年平均上升约0.18%,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GDP增长放缓至2.20%,而疫情相关卫生支出大幅增长,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上升了0.45%,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值,首次超过7%。展望未来,预计医疗卫生支出的总盘子或仍将实现增长,板块成长性不言而喻,但随着基数不断扩大,大幅扩容的行业性机会仍有待跟踪。随着底层基础医学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配套产业链的持续升级优化,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实现稳步增长,行业内部的创新迭代从未停止。


以港股医疗保健和A股医药最近15年市值>30亿元港币/人民币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可以发现(1)数量:港股和A股医药公司数量比例维持在27:100左右。(2)总市值:港股和A股医药总市值比例由2005年末的53:100下降至2020年末的45:100(人民币兑港币汇率以1.2计算,下同)。(3)中位市值:港股和A股医药中位市值比例由2005年末的91:100大幅上升至2020年末的426:100。虽然港股医药公司的数量与A股医药比例大致维持稳定,总市值比例甚至有所下降,但港股医药的中位市值较A股医药大幅上升,表明港股医疗保健行业整体的市值中枢较A股医药有明显上移,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优质头部公司的表现更好,港股医疗保健行业尤其是优质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作为制药行业的另一个分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生物科技(Biotech)公司快速发展。

从港股市场来看,2018年以来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逐年增加。(1)天时:2015年以来,政府部门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创新药发展的政策。(2)地利:2018年,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推出“18A”新政,开放了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通道。(3)人和:进入21世纪以后,大量海归研发人才回国创业,成立了大量生物科技公司。与传统制药公司相比,生物科技公司通常成立时间不长,更加专注于创新药物的开发,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没有存量仿制药业务的业绩增长压力。在国内制药行业整体向创新药转型的背景下,生物科技公司凭借差异化的创新以及高研发效率有望实现快速崛起。

与A股医药行业相比,港股医疗保健行业也具有自身特色

(1)稀缺属性:港股医疗保健行业具有部分稀缺且优质的子行业,如生物科技、创新器械、互联网医疗、辅助生殖、牙齿矫正等。(2)制度优势:港股上市更便捷,对于尚未盈利、无稳定现金流,且亟需融资用于支持高投入的初创型生物科技、创新器械等公司来说,港股上市的吸引力更大,能够形成正反馈,板块效应日渐突出。(3)估值优势:以AH两地上市的医药公司作为样本统计,港股相对A股估值更低,更具性价比。


基本面:经过数年探索积累,港股创新生物科技公司平台建设逐步完善,接连产出优质成果,在ADC、双抗、CGT等新分子类型研发方面与国际前沿接轨。近年国产1类新药的申请数量在逐年快速攀升、临床试验积极推进,在ASCO等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度持续提高、报告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港股18A已有至少13家公司实现“摘B”,通过产品成功商业化或技术授权形成较为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正逐步进入收获期。


政策面:1)资本市场端,18A规则推动创新基因明确的未盈利biotech集中上市,创新药赛道资本蜂拥、企业融资加速,引领我国创新药投资进入大风口时代。2)审评端,两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开启了第一波创新浪潮。叠加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药品谈判、医保动态调整机制等出台,从政策顶层设计彻底解决了历史上由于研发资源有限、审评不规范&进度慢、招标效率低、入院难度高、医保对接难等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3)支付端,政策则是一把双刃剑。医保谈判加速创新药放量的同时,医保控费导致对于同质化创新的支付会趋紧。此外,海外原研上市加速、进医保加速也加剧了行业竞争。


估值面:港股生物科技股的评估要特别重视整体贝塔,关注整体经济基本面预期及海外流动性预期等。研发创新驱动、非成熟稳定盈利型的中小市值企业由于高风险高投入属性,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受相似的宏观因素如投融资环境、疫情、美联储货币政策等影响,外部因素扰动对行业估值定价影响更为明显。


从细分赛道看,港股生物科技公司主要覆盖药品、医疗器械、CXO领域。

港股创新药已进入第一波创新后退潮期,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1)长期维度看,国内老龄化加剧,药品的刚需属性赋予其更为明确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大环境下卫生健康支出持续增加、医保支付能力提升,且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占比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创新药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创新药上市即重磅炸弹的时代已逐渐过去,政策给予“泛泛创新”的时间窗口期越来越短,我国创新药市场已经慢慢从“泛泛创新”进入到“精选优质创新”的时期,同质化产品将逐渐失去竞争力。3)新技术、稀缺优质的技术平台(双抗、ADC、小核酸等)、差异化的治疗领域、创新的给药方式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格局,有技术沉淀的公司更为稀缺,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港股医疗器械板块的业绩和走势均呈现分化趋势,有望迎来疫后复苏。1)部分骨科耗材企业已走出集采后的业绩低谷,且从冠脉支架集采到关节类、脊柱类集采,可以看到高值耗材的集采规则逐步趋于缓和。尽管短期内集采落地或对业绩带来一定影响,但长期看部分国产品牌仍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市占率和渗透率均有望提升。2)受到部分地区疫情的影响,部分创新医疗器械入院有一定延误,上半年收入增速出现放缓。随着疫情常态化和医院诊疗量的恢复,预计2023年院内手术量和耗材使用量或将迎来复苏。

港股CXO与创新药研发关联紧密,有望逐步实现估值修复。1)历史走势与创新药行情关系较为密切,行业景气度边际变化持续存在混沌预期,影响因素不仅限于创新药投融资变化、宏观国际环境变化、新冠订单预期变化、国内创新药研发环境变化等。2)当前板块估值已经较低,边际改善下有望逐步实现估值修复,行情的系统性转向或许需要非医药资金的持续流入。


数据来源:Wind,2023.7.18。

风险提示:上述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本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正式观点。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基金投资需谨慎。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天天话题君 @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

#医药板块逆势上涨 至暗时刻已过?#

$南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发起$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