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以来,沪深300指数从3100点反弹到3500点以上,这似乎再一次表明,当股市的调整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时,往往也孕育着未来的投资机会。
回顾中国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时间的玫瑰的生命力是旺盛的。2001年至2005年的漫长熊市后,沪指于998点触底反弹,开启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同样,在2005年沪深300指数发布之初,市场虽然低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指数逐渐展现出其强大的张力。2006、2007年,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了1.2倍和1.6倍多。
试想当时若是市面上已经有了一只沪深300指数基金,2年近3倍收益,业绩是多么地亮眼。用巴菲特的话说:即便是一个业余投资者,通过指数基金,也能战胜大多数专业投资者。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觉近段时间的资金动向,其中比较明确的是作为A股大盘风格的沪深300指数,成为了资金热衷流入的方向。
比如说标的ETF基金,据Wind统计,年初至今排名靠前的四只ETF产品,它们的标的指数均为沪深300指数,且资金流入规模均在百亿级别。
资金热衷沪深300指数,究其原因,指数本身集中A股优质蓝筹股的特征是其中之一。
沪深300指数,由沪深市场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证券组成,行业分布相对均衡,几乎覆盖了全部申万一级行业,包括食品饮料、银行、电力设备等各行业领域的大市值龙头,可以说是打包了A股核心资产。
沪深300指数包括的公司,从市值规模上来说,占到A股全部规模的60%以上,因此被视为A股市场最有代表性的宽基指数之一。该指数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更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缩影。它的成分股不断更新迭代,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比如,近年来,金融、食品饮料等行业占比有所下降,而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及医药卫生等新经济行业占比显著提升,凸显了这一指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行业结构调整而“更新迭代”的特征。
总结来说,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是中国股市的核心资产代表,其行业分布均衡、流动性好、代表性强等特点,使其成为了众多投资者的首选。
另一方面,笔者也觉得价值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回顾历史,从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在长达四年多的漫漫熊途后,沪综指于当年6月6日盘中创下了998点的历史大底。然而,正是这一天,中石化等权重股推动股指大涨2.05%,并拉开了中国股市历史上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的序幕。
背景上,在市场触底的一个月前,沪深300指数于2005年4月8日正式发布。 在指数发布的时候,市场投资者情绪比较低迷。由于股市的不景气,许多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不足,对新的指数也持谨慎态度。
情绪上看,这一次的沪深300指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且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沪深300指数上市时,其实成分股估值整体处于具备足够的吸引力的状态。
再看当下,从最新估值来看,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为11.3倍,处于近10年估值百分位的19%,而市净率仅为1.25倍,为近10年估值百分位的6%,均属于估值洼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投资者会在面对市场多变的时候而产生犹豫不决的心态。但笔者倒觉得约翰·邓普顿那句名言倒很适用,“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乐观主义弥漫时成熟,在人人陶醉中结束。”
另外,笔者认为,选择一只指数型产品,最好优先选择在收益增强方面突出的指数增强型基金,因为它可以在获取到指数触底反弹时的收益时,争取到额外的超额收益。@东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