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前两个内涵分别落脚于“借”和“钱”,利率的第三个内涵落脚于哪里呢?落脚于我们的“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才能顺利解决利率的第三个内涵,而有感于内心的深邃,我把这个内涵称之为利率的终极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开这个内涵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你有多需要这笔钱?
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同时也异常重要。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关于利率的最后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是解决第三个问题的钥匙:
棉花糖实验
1966年,Walter Mischel教授在斯坦福大学附属托儿所的行为观察室里进行了数次有趣的实验。Walter Mischel先后把六百多名幼儿园小朋友带到观察室里,让小孩子从巧克力、饼干、棉花糖等等食品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但是不能立刻吃,必须眼巴巴地看着,等待实验员回来。实验一开始时就告诉哪些四、五岁的小朋友们,如果他最终能做到不吃,就会再得到一块奖励;如果做不到,就没有奖励。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小朋友都没能忍住,有的立刻就吃掉了,有的在实验员离开不到半分钟就吃掉了,有的在四下张望之后偷偷吃了一点点…,最终只有30%左右的小朋友一直坚持了15分钟,直到实验员回来。也许这是他们过得最漫长的15分钟,他们有的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有的背过身去不看吃的,有的靠别的东西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最终,坚持下来的小朋友得到的不光是加倍的奖励,而且是之后的人生。
实验者对这几百个儿童追踪调查持续了40多年,这才是这个实验中最闪亮的一点。到了1981年,已经是高中生的这批孩子们中,坚持不吃桌上那颗棉花糖的孩子SAT成绩普遍高于同龄人;到了成年以后,他们极少有人肥胖,做事更有计划性;再往后,他们取得了更高的平均收入……
这一切是天性使然吗?在2023年度的Daily Journal股东会上,当99岁的投资人查理•芒格被问到延迟消费是否源于天性时,芒格先生是这样回答的:“不是(天性),我很早地就get了这个诀窍。我做过那个小孩吃棉花糖的实验,就是看你能等多久后吃棉花糖,然后看不同表现的孩子以后在生活中会怎么样。那些能够延迟消费的小孩也是那些能够在生活中成功的人。我很幸运自己能掌握这种技巧,我必须得说,延迟消费给我带来了巨大帮助。”
我们通过第一篇文章解释了利率的第一个内涵:风险的补偿,并从中得到了无风险利率,通过第二篇文章解释了利率的第二个内涵:购买力的补偿,并从中得到了实际利率。排除了这两个内涵之后,我们每个人对于无风险实际利率的要求最终取决于我们有多需要这笔钱,也就是我们愿意暂时借出这笔钱并延迟当下消费的意愿。假如我们觉得延迟消费异常痛苦,就是应该活在当下,那么我们就会要求更高的延迟消费补偿,对应的我们就会要求更高的利率水平。当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实际利率无法跟上我们内心的这个要求时,我们就会选择即时消费甚至超前消费。我们把蕴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个利率的终极内涵称之为:延迟消费的补偿。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到开始的那道选择题:一个朋友来找你借钱,你该不该借给他?一起阅历了利率的三个内涵,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他的信用怎么样?未来的物价怎么样?你有多需要这笔钱?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如果还不够确定,那么我再推荐你一本书,悉尼•霍默的《利率史》,反复的看、反复的看、反复的看,仿佛,从中我们阅尽了无数个人生……
#青姐固事会##青青读书门#
风险提示:本材料为观点分享,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亦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所载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