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纷纷低开。
而与指数呈现的悲观情绪形成对比的,却是机构的乐观——券商和基金公司异口同声,“短期扰动过后,A股上行的趋势不变”;另据媒体报道,北向资金抄底A股表现坚决,2月3日开盘6分钟大幅净流入30亿元;截至收盘,北向资金逆市加仓超180亿元。
同样面对疫情和市场的调整,为何机构要比个人投资者乐观得多?你也许会说,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吃投资这碗饭,从经营的角度有鼓励投资者看多的动力。
那么,他们的乐观真的只是在灌鸡汤吗?今天的文章,先从这两个数据开始说起。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最近15年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4.1%,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6.9%,显著高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数据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2019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度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截至2018年底,自投资基金以来有盈利的投资者占比为41.2%,有亏损的投资者占比25.1%。
两相对比,道出的是A股市场中“基金赚钱、投资者亏钱”的状态。基金赚钱,15年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4.1%,机构的专业性是铁板钉钉、毋庸置疑的事实。基民亏钱,不因基金表现不好,更多源于选择在市场最狂热之际(股票市场蕴含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入场,又因扛不住市场波动而选择在市场最低潮时恐惧离场。
人性怕痛,而投资恰恰需要反人性的理性。其实A股历史上从不缺“黑天鹅”,当事者或亢奋,或悲痛,但回忆者却往往要平静许多——因为虽然一次又一次被称为至暗时刻,可天一次也没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我们过去对A股黑历史的盘点:《中泰资管天团 投资中最贵的五个字:这次不一样》)。然而,对短期亏钱的恐惧会让人丧失原先逻辑性的认知和思考,转化成情绪化的行为和动作,做出与此前相违背的投资行为。
回想2018年底,彼时的市场被的阴霾笼罩,结果2019年市场很快修复了这种过于悲观的预期。同样是疫情爆发,2003年4月,正值非典疫情最严重、港股最悲观之际,巴菲特大举买入中石油港股,最低价1.6港元。后来,随着恒生指数一路走高,中石油港股也一路走牛;这笔5亿美元的投资让巴菲特赚了近40亿美元。
正如彼得林奇说过:“绝大多数投资者内心的一个秘密角落都隐藏着一种自信,觉得自己拥有一种预测股票价格、黄金价格或者利率的神奇能力,尽管事实上这种虚妄的自信早已一次又一次地被客观现实击得粉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当大多数投资者强烈地预感到股价将会上涨或经济将要好转时,却往往是正好相反的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那些比你乐观的机构,并不是在给你灌鸡汤,而是希望向你传递一个质朴的投资真理:均值回归是大概率事件,在乐观中保持谨慎,在悲观时保留希望,这一次没有不一样。
当然,从看起来不一样到回归一样,需要耐心和勇气。一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买入的中石油港股,巴菲特直到2007年7月之后才分批卖出。从长期的视角看,一次大机会的成果也可能远超多次来来回回的折腾,前置条件是对大机会要有足够的耐心。
而勇气,则是指需要我们理性地承担有价值的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成对出现,如硬币两面般如影随形。如果我们拒绝“付出”或者“承受”比别人更多,凭什么要求获得更好的回报?我们无法预期什么时候恐慌结束,但疫情终归会过去,市场也会回归其原有轨迹。
如果你同样相信自己仍处于一个“未来会比今天好”的生活,那么,不妨乐观一点。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