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遇到小伙伴说,似乎中小基金公司业绩表现更好,但管理规模却上不去,很多基民好像陷在了大公司的明星基金里,难道中小基金公司就没有成长机会了吗。
其实,基民投基是很现实的,中小型基金公司若是真有足够的业绩支撑,是有机会突出重围的。
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绩效表现有更好吗
从短中期视角看,大中小型基金公司都有可能出现收益强势的产品,因为基金短中期业绩的强弱会有很多偶然因素。
对于销售渠道来说,如果某只基金能保持半年左右的强势收益表现,那么,这只基金的营销价值就很可能显著增强。
因为很多基民都对短中期业绩突出的基金青睐有加,即便基金的短中期业绩很难体现基金真正的长期获利能力。
从长期视角看,大型、较大型基金公司不一定有好基金,但整体上其产出优质基金的可能性更大,而中小基金公司则整体上更难出现优质基金。
其原因,在于不同规模体量基金公司之间的人才差异。
基金投资管理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作,基金经理、研究人员的投研水平高低对基金绩效表现影响深远。
大型和较大型基金公司资金实力较强、平台发展潜力更大,给得出更丰厚的薪酬福利,能提供更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有更强的渠道拓展能力,有更强的品牌效应,因此往往能够聚集更多优质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
相较之下,由于资金实力整体更弱,中小型基金公司在人才聚集方面往往相形见绌。
可以说,大型、较大型基金公司的旗下基金,客观上更属于小伙伴投基的首选范围。
明星基金、明星基金经理是不息的主题
目前,基金共有 8132 只,投基小伙伴最关注的三大权益类基金(即主动股票型、指数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分别有 5096 只、2462 只。
基金产品数量众多,未来还会更多,但人的关注力有限。
如此一来,获得多数关注的必然是少数业绩良好的基金和基金经理。
而在这少数业绩良好的基金和基金经理中,有的确有较好的历史业绩支撑,有的可能是产品本身具备特色,有的可能仅是某个阶段里业绩非常突出等等,出于自来水狂喷也好、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有意包装也罢,多位一体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些所谓明星款。
明星款意味着流量,意味着成为小伙伴选基时首先浮现脑海的备选项,意味着更大资管规模的可能性。
中小型基金公司若能造出明星款,那其资管规模也有机会突出重围。
也有中小型基金公司曾突围
如果有一个渠道能力强势的爸爸,那么进击大型、较大型基金公司之路会平顺很多,比如某些银行系的基金公司,业绩平平却保有着居行业前列的资管规模。
如果没有这么个爸爸,那脱颖而出的绩效表现,尤其是脱颖而出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绩效表现,会是中小型基金资管规模突围的关键。
比如,2014 年之前资管规模居行业中游的中邮创业基金,在 2014 - 2015 年成长股牛市时,凭借旗下中邮战略新兴产业等数只基金重仓战略新兴板块换来的突出收益表现,资管规模快速攀升至行业前 20%。
类似的栗子还有华商基金、宝盈基金。
但比较可惜的是,这些资管规模一度突围的基金公司,随后数年里由于难以适应市场行情与风格的变化,旗下明星基金、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大幅倒退,其资管规模再度回到了行业中游水平。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栗子是睿远基金。
睿远基金是陈光明、傅鹏博等数位业内资深人士于2018年10月发起设立的基金公司。
睿远基金主打主动权益类基金,目前只发行了 2 只混合型产品。其中,2019 年3 月发行的首只混合基金“睿远成长价值”由历史业绩斐然的傅鹏博先生亲自担纲基金经理。
在强大的基金经理品牌号召力下,睿远成长价值首发因被小伙伴热情爆买 700 亿而致比例配售。目前,这只基金规模 313.72亿元,单一只产品已干过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全公司公募总量。
如果未来傅鹏博先生不负所望,也许睿远基金的整体资管规模也会挤入大型、较大型基金公司之列。
聚集人才、做出业绩,才是中小型基金公司能否真正被认可和实现规模突围的根本
为什么有些中小基金公司发展那么多年,总是难有起色呢?
不好意思地说,有些公司的股东方和管理层缺乏追求卓越的理念,高层管理人员本身对投资管理没有多专业,搭建的投研团队实力也确实有限,它不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
前面提到的一些栗子已经说明,如果有业绩支撑,中小型基金公司是有机会发展壮大的。
而基金业绩出圈靠运气是不行的,优秀的投研团队才是基金业绩领先同行、资管规模突围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