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1-10-21 10:51:21 股吧网页版
当前经济属于滞胀吗?

近期市场担心是否出现滞胀,限电导致停产,经济有下行压力,同时也推高了商品价格。


滞胀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停滞,从而导致通胀较高甚至失控。滞胀并不属于我们通常所说“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经济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因为滞胀是有相对严苛的定义和特征的,其实并不常见到。


例如下面三张图(图1、2、3)中所展示的,分别是我国在1993-1994年间的表现、美国在70年代的表现、巴西在2010-2015年间的表现。这三个时间段的具体表现可归纳为3点:


(1)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持续2-10年,甚至会超出通常说的经济周期长度;

(2)CPI长时间高于实际GDP增速;

(3)CPI走势和GDP背离。


有时候我们看到经济有下行压力而物价还在上升,以为出现了滞胀,实际上不是。CPI像就业一样,有一定滞后性,在经济周期的后段,会出现经济同比增速已经下滑而CPI还在惯性上行的情况,例如图1中2006-2008年期间,我国GDP增速开始下滑,CPI还在上行。但这是正常情况,可以看到CPI的幅度是相对可控的,远低于实际GDP的增速,且可以看到非食品CPI在2007年上行其实很温和,食品价格是CPI主要的驱动,所以并不能称之为滞胀。


图1:我国在1993-1994年间的表现


图2:美国在70年代的表现


图3:巴西在2010-2015年间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和巴西滞胀案例的成因:

(1)图2显示美国70年代持续了长期的滞胀,CPI长期高于实际GDP增速,因为70年代发生了石油危机,美国彼时作为主要石油进口国,输入性通胀无法控制,石油带动下游产品价格升高,抑制了经济发展。高通胀下美国持续加息,也使得经济减速;

(2)图3显示巴西在过去十几年中,CPI也经常高于实际GDP增速,尤其在2010-2015年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2010年中国的四万亿后,投资逐步减速,大宗商品价格在2011年见顶,并在2015年见到冰点。巴西作为大宗商品出口国,GDP增速和矿石价格息息相关,所以中国需求放缓后,巴西找不到提振经济的方式,对内货币宽松但需求在外,只能带来通胀,形成了滞胀。

  

最后,我们再来看以下我国滞涨案例的成因。我国在92年有高通胀的发生,因为物价改革,1988年第一次价格闯关失败后,1992年进行了第二次。经济减速是因为前期财政赤字高和银行信贷超发(通常这两者也会导致通胀较高)的情况在1993年得到管制,国家要求信贷回笼,经济下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同为滞涨,但其实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成因。那么,当前时间段属于滞涨吗?我认为并不。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点:

(1)首先,经济增速还是在较高水平,两年的复合增速也有5.5%。核心CPI还在2%以下,这是正常的,就业、通胀都有滞后性。如果核心CPI到了5%那就不正常,这里用核心CPI是因为猪肉价格对CPI影响很大,2019年猪周期,CPI轻松到5%,但也不能说当时是滞胀;

(2)单纯的供给侧的PPI是否能传导到CPI,答案是不能。根据图4,2016年国内供给侧改革,PPI最高也达到8%,无法传导到CPI,彼时还是有一些需求端刺激政策的例如棚改货币化。本轮目前PPI已经至少接近了高位且现在基本没有需求侧的刺激政策。不管PPI拐点何时出现,CPI目前没有反应。但2015年以前,需求侧主导下,PPI和CPI的关联度是较高的;

(3)当前应当是本轮库存周期临近见顶了,库存周期一轮是2-4年时间,上一轮是2016-2020,本轮是2020年疫情后启动,现在也差不多1.5年了,经济已经呈现出下行压力。本轮库存周期下行的程度深浅难测,现在是跨周期调节,去年库存周期刚启动就把刺激政策收回去了,包括打击空转套利、地方政府去杠杆之类。今年库存周期有见顶迹象,就立刻降准并要求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所以实际的周期可能会平滑许多。


图4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在天天基金#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发表于 2022-05-25 21:18:15
为什么净值由0.14%变成-0.01%,有什么理由,请经理说明一下!给大家一个交代。
发表于 2022-05-25 21:18:55
5.25号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