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额收益、均值回归以及港股布局的一些思考最近看了不少有关未来投资方向与策略的
关于超额收益、均值回归以及港股布局的一些思考
最近看了不少有关未来投资方向与策略的展望类报告,其中有关与基金投资的也不少。看完后我着重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对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公募超额收益是否依然可持续?
研报给出的结论是依然是可持续。大A的结构分化是从龙头溢价,存量经济,外资介入等等开始的。从这几点来看,未来都会继续发展而不会出现平稳或者反转。另外从我个人关注的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的比重依然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一直在收敛,但固有的信息差依然存在,这部分'认知'的钱就足够保持差距。
但我觉得,像这两年这种公募的'全面狂欢'可能会结束,同样也被两极分化所取代。因为现在估值的分化已经处于一种极端状态,抱团已经无法在极致,那么机构之间同样存在'认知博弈'。
在这时我认为会出现几种情况:
1、强者恒强。根据报告,管理300亿规模以上的基金经理有32名,具体占公募权益类市场总规模的百分比我忘记了。。但我记得是一个不低的数字,于是就有了个'定价权'的概念。这些基金的调仓已经能对股价的价值发掘起到较为显着的作用,那么别人如果选择跟随,必然只能落得'先来的吃肉,后来的喝汤',最后的结果就是强者恒强。
2、深度挖掘后的'大小'均值回归。报告中也提到,'抓大放小'这个策略在近几年的有效性。那么现在这种有效性几乎成为'共性'的情况下,我认为会逼迫整个投研范围的扩张,否则在赛道几乎明确的情况下,很难再有明显差异。那么进一步的细分龙头挖掘,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可能突出出来,成为市场焦点。这种情况就对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选股的眼光要求更为苛刻,分化也会加大。
二、均值回归是否可期?
刚刚有关'大小'的我已经谈过一些了。。接下来很重要的点在于'行业'这一块,现在谁都知道有几个行业的估值在天花板上,有几个行业的估值躺在地板上,这是市场根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结构用脚投票的结果。作为一个没有商业头脑与宏观研究能力的小白,这种趋势我是无从判断的。。我仅从'常识'出发谈一些思考。
均值回归背后的根本逻辑是'预期与真实的偏差'。现在连我都知道,科技与消费是未来的主线,是我国发展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反正就是一堆理由。。那么现在市场是合理反应了这种预期?还是过分反应了这种预期?
同样的,连我都知道,银行金融让利于实体,坚持'房住不炒'等未来会毫不动摇的策略。那么现在市场是合理反应了这种预期?还是过分反应了这种预期?
我认为能想清楚上面两个问题,那么对于均值回归是否可期也就想清楚了。但市场会有排名压力,业绩压力,市场负面情绪过浓,坚守'主线'不动摇等等原因,均值回归即使发生,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带有'逆向投资'的策略本就需要更大的耐心与信心,私以为不可押注,但可布局。
三、港股的均值回归该如何参与?
港股的均值回归或许是整个市场确定性最大的共识了。。所以我关注的点已经不再是会不会均值回归,而是如何布局会更好一些。
港股与大A的估值差与生俱来的,只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同样呈现极端化。从确定性的角度来说,恒生指数肯定是最确定的选择,但我认为不够好。这个指数过于宽泛了,在香港这种仙股成群的市场,会有太多的拖累。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国内没有或者港股更便宜的东西,比如优质的互联网公司,比如一些科技与生物医药的龙头,确定的成长性+较低的估值才是整体布局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选择自己信任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能投资港股的产品。比如崔莹的华安沪港深外延、赵晓东的国富基本面优选、张坤的易方达蓝筹、邬传雁的泓德丰润或者泓德臻远等等,让他们从自己擅长的选股策略中,去挖掘稀缺性与溢价率带来的阿尔法收益。所以如果你有自己信任的基金经理,不如观察一下他是否具有可投资港股的产品,主动切换不失为一种布局。
最近看了不少有关未来投资方向与策略的展望类报告,其中有关与基金投资的也不少。看完后我着重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对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公募超额收益是否依然可持续?
研报给出的结论是依然是可持续。大A的结构分化是从龙头溢价,存量经济,外资介入等等开始的。从这几点来看,未来都会继续发展而不会出现平稳或者反转。另外从我个人关注的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的比重依然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一直在收敛,但固有的信息差依然存在,这部分'认知'的钱就足够保持差距。
但我觉得,像这两年这种公募的'全面狂欢'可能会结束,同样也被两极分化所取代。因为现在估值的分化已经处于一种极端状态,抱团已经无法在极致,那么机构之间同样存在'认知博弈'。
在这时我认为会出现几种情况:
1、强者恒强。根据报告,管理300亿规模以上的基金经理有32名,具体占公募权益类市场总规模的百分比我忘记了。。但我记得是一个不低的数字,于是就有了个'定价权'的概念。这些基金的调仓已经能对股价的价值发掘起到较为显着的作用,那么别人如果选择跟随,必然只能落得'先来的吃肉,后来的喝汤',最后的结果就是强者恒强。
2、深度挖掘后的'大小'均值回归。报告中也提到,'抓大放小'这个策略在近几年的有效性。那么现在这种有效性几乎成为'共性'的情况下,我认为会逼迫整个投研范围的扩张,否则在赛道几乎明确的情况下,很难再有明显差异。那么进一步的细分龙头挖掘,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可能突出出来,成为市场焦点。这种情况就对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选股的眼光要求更为苛刻,分化也会加大。
二、均值回归是否可期?
刚刚有关'大小'的我已经谈过一些了。。接下来很重要的点在于'行业'这一块,现在谁都知道有几个行业的估值在天花板上,有几个行业的估值躺在地板上,这是市场根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结构用脚投票的结果。作为一个没有商业头脑与宏观研究能力的小白,这种趋势我是无从判断的。。我仅从'常识'出发谈一些思考。
均值回归背后的根本逻辑是'预期与真实的偏差'。现在连我都知道,科技与消费是未来的主线,是我国发展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反正就是一堆理由。。那么现在市场是合理反应了这种预期?还是过分反应了这种预期?
同样的,连我都知道,银行金融让利于实体,坚持'房住不炒'等未来会毫不动摇的策略。那么现在市场是合理反应了这种预期?还是过分反应了这种预期?
我认为能想清楚上面两个问题,那么对于均值回归是否可期也就想清楚了。但市场会有排名压力,业绩压力,市场负面情绪过浓,坚守'主线'不动摇等等原因,均值回归即使发生,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带有'逆向投资'的策略本就需要更大的耐心与信心,私以为不可押注,但可布局。
三、港股的均值回归该如何参与?
港股的均值回归或许是整个市场确定性最大的共识了。。所以我关注的点已经不再是会不会均值回归,而是如何布局会更好一些。
港股与大A的估值差与生俱来的,只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同样呈现极端化。从确定性的角度来说,恒生指数肯定是最确定的选择,但我认为不够好。这个指数过于宽泛了,在香港这种仙股成群的市场,会有太多的拖累。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国内没有或者港股更便宜的东西,比如优质的互联网公司,比如一些科技与生物医药的龙头,确定的成长性+较低的估值才是整体布局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选择自己信任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能投资港股的产品。比如崔莹的华安沪港深外延、赵晓东的国富基本面优选、张坤的易方达蓝筹、邬传雁的泓德丰润或者泓德臻远等等,让他们从自己擅长的选股策略中,去挖掘稀缺性与溢价率带来的阿尔法收益。所以如果你有自己信任的基金经理,不如观察一下他是否具有可投资港股的产品,主动切换不失为一种布局。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