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在经历了艰难的2022年之后,本来我们对2023年充满期待,谁也没想到,这一年同样艰难。根据惯例,我喜欢对2023年进行一个总结,对2024年做一个展望。不管对与不对,至少是一个思考的维度。这两天,已经有不少人做过类似的事情。从宏观层面,这方面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我觉得很难再想出新意,下面几个话题,记录了我对2023年几个重要微观问题的总结,还有对2024年的一些看法。
景气度的小周期和大周期
2022年底、2023年初的时候,我们看到户储行业的很多公司当期增速非常高,行业内给到这些公司2023年的增速预期也很高,有些公司甚至有业绩翻倍的预期。在当时看来,在2022年海外市场爆发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储能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行业在2023年仍在处于供需紧张的状态。实际上,这些公司的股价,从一季度开始大幅下跌。部分龙头公司的业绩,还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不过更多的公司,业绩增速逐步下滑,到三季度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负增长。
回过头看这两年行业发生的变化,可能更清楚一些。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欧洲电价暴涨,导致光伏和储能需求突然暴增,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利润都非常惊人,于是所有的参与者都在拼命的下订单,库存也在迅速上升,厂商也在快速提高产能。同时,欧洲国家也在快速的补充天然气的库存。到了2023年,这个冲击结束,欧洲电力市场价格回归正常,储能市场进入去库存的阶段。对于厂商来说,这个阶段的直观表现就是量价齐跌,刚好跟前一年反过来。
这种波动,是企业经营中,需求扰动带来库存变化,带来的经营周期的波动,算是一种比较短的经营周期。我们在其它一些行业的公司上,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说一些对美国出口呼吸机和配件的公司,2022年业绩大幅增长,2023年又明显下滑,带来股价的双杀。由于这些公司的终端需求在海外,国内上市公司也不容易把握终端需求和库存的波动,很容易根据现状,对未来进行线性外推,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
除了户储,2023年还有一个新能源明星赛道的起伏,就是锂矿价格。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60万左右,一度跌到20万附近。我是比较完整的关注了这轮锂矿价格的周期中。早在2019年四季度,锂价在盈亏平衡线下挣扎时,我们就关注到了锂矿公司的投资机会。但是一直到2020年三季度,锂价仍然不温不火,股价也是大幅波动,我们心里直犯嘀咕。在广泛调研了产业和上市公司之后,我们发现,产业界几乎没有人觉得未来今年锂价能有大幅上涨,所以也很少有人在那段时间去拿资源。但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随着2020年四季度开始,锂价逐步启动,行业的投资也逐步增长,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大量的产业资本涌入这个行业。那会儿,基本上大家都认定,锂价再也回不到以前的低价了。不幸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在高点累积了大量的负债和产能,然后就迎来了行业的下滑。
这种马后炮的回顾,并非是为了揭一揭企业的伤疤。行业需求在2021、2022年的爆发超出我们想象,叠加产业链的库存行为,居然能将价格推到60万的高位,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面对这种产能大周期,带来的业绩波动,企业也在不断交学费,我们也是。
在2024年里,我们会关注供应端经历较长时间的去产能,或者增速低迷的行业, 比如养殖、涤纶等。另外,传统资源公司中部分细分领域,比如铜矿,在长期的供给约束仍然比较确定,唯一的缺点是过去两年已经涨幅太大,如果一些意外冲击导致股价波动,将是比较好的机会。当然,类似锂矿这样,由于一个新的需求爆发,而供给在一段时间里存在约束,带来的投资机会,在2024年可能暂时还没有看到。
出海: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出海行为。在2023年,创新药出海、美国地产补库存等方向的股票都出现过一些机会。按照普遍的规律,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内业务慢慢进入稳态,出海成为一个新的增长动力,逐步拓展全球业务,也会考虑全球产能布局。日本、德国、美国的众多企业也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比较早完成这个过程的是国内的轮胎产业,为了规避美国反倾销的政策,龙头公司在今年前,已经在东南亚、北美建立了生产能力。跟欧美的企业比,国内企业在海外建的轮胎产能,仍然具备很好的成本优势,一步步提高在全球售后市场的份额,近年来又开始累积出一些品牌效应,逐步在原装市场取得一些份额。假以时日,全球传统轮胎巨头的排序很有可能被改写。
其它的企业零部件企业,也逐步从出口开始,逐步建立海外产能。比如汽车玻璃、汽车车灯,慢慢过渡到一些新起的零配件环节。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企业从成本出发,期望能贴近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也跟美国的产业政策变化有关系,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关税政策、歧视性市场进入政策等等。国内的新能源企业、消费电子企业,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制造业,产能存在一定过剩的迹象,内卷严重,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做大做强的企业,成本控制、客服服务能力都是一流的,如果是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国际市场取得较好的份额,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只是说,现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面临来自其它国家的产业政策带来的扰动。
除了制造型企业,海外市场也成为国内的一些服务行业新的增长引擎。比如,游戏行业,在国内市场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一些头部公司比较敏锐的发现了海外游戏市场的机会。以中国游戏公司的成本优势,以及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已经有不少游戏公司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成功。另外,我们的电商企业,也在海外成为了现象级的存在。
创新药企业的突破,在2023年是比较令人惊喜的。中国创新药公司,以前被人诟病为“伪创新”,挂着创新的名头,做的仿创的业务。这两年,我们不光有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有新药在美国等获得批准上市,也有国内药企,开始向海外药企进行技术授权,获得了里程碑进展的收入。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内创新药企终于实质性迈出了这一步。考虑到美国市场的机制特殊性,创新药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海外市场未来继续会成为投资国内创新药企的重要考虑因素。
高分红:策略视角 VS 长期投资视角
高分红策略在2022、2023年取得了非常好的超额收益。从策略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是比较容易的: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速放缓,带来利率中枢的下行,业绩稳定的高股息公司,能带来相对确定性的回报。同样的,从策略角度,关于2024年高分红公司的超额收益,开始发生分歧。持有这类资产的投资者大多继续看好,理由是,2024年经济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其它行业的机会不多,高股息或许仍然是较好的策略。不看好高股息资产的人,至少有一个朴素的理由,这类资产已经连续两年大幅跑赢市场,股价也在高位,在一个风格的高位,去大幅加仓,是比较危险的。
我认识一些过去5年、10年甚至20年,始终坚持这类投资,获得了巨大投资成功的投资者,这些人很多都是个人投资者。这些人坚信同一种价值投资的理念,优秀的上市公司,是能创造长期、良好现金流的公司;分红,是投资者获取回报的重要方式。
这两年高分红作为一种策略,对公司之间的区分度不算特别大,基本上低估值、高分红股票,都获得了比较好的超额收益。我自己把这里面的公司做了一个区分:一类是受益于高分红策略,体现出估值提升的普通的公司,比如一些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在长期来看,这类公司的现金流并不稳定,分红未必一定能持续;另一类,是具备较好经营壁垒、良好商业模式、较好公司治理,在长期具备稳定现金流回报,也能稳定分红的公司。在高分红策略连续两年跑赢市场之后,2024年全年看下来,前一类公司能否继续获得超额收益,确实有不确定性,但是后一类公司,如果我们不是看的那么短的话,可能仍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微小市值:一种博弈下的选择
微小市值策略在2023年大放异彩,一些量化策略、个人投资者依靠这种策略,2023年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对这种策略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告发表过了。说明这背后,或许是跟市场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特别在2023年这种背景下,行业层面的创新机会比较多,同时机构资金不断失血,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新的产业主题方向上,没有机构的小市值公司在很多时间内大涨,而有机构的大市值公司很难有表现机会。
从长期来看,我们并不确定,跟微小市值相关的市场特征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不敢轻言,小市值策略是否会失效。不过,至少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机构资金,也开始模仿这个策略;同时,小市值的超额收益,在历史上也来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区域。在2024年,市场更为均衡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诗和远方:科技创新的魅力与陷阱
在2023年,来自业绩推动的成长性投资机会相对缺乏,但是来自产业变革的机会却挺多。重大的投资机会包括AI、减肥药、机器人、MR、华为产业链等。说起来,产业线索还真不少,而且里面的公司,涨幅还不小。但实际上,真正赚到钱的人,不算很多。反而对不少人来说,压根不参与这些机会,业绩反而会更好。
对于科技创新带来的成长投资,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属于产业0到1的萌芽期,这个期间,新产业出现了重要的突破,投资者对未来的前景非常激动,相关公司也会出现很大的涨幅。不过,这个时期,新产品和技术本身还不稳定,产业渗透率还很低,没有变成上市公司的用户数和收入;同时,产业格局非常不清晰,没有办法确定最后胜出的公司是谁。所以,这个时期的投资,可以称为主题投资,股价波动巨大,领涨公司不断更换。历史上不少行业没有跨过这个阶段,直接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个阶段,才是经典的成长投资的区域,行业跨入临界点,进入渗透率快速提升的1到N的阶段。上一个典型的成长机会,来自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在2019年之前,电动车行业经常会出现阶段性的大涨,但是直到2019年开始,行业才真正进入第二个阶段。
在2024年,科技创新带来的机会,仍然会是市场的重要线索。我们期待,AI能跨过临界点,这个点其实也不难观察,什么时候发现周围用带AI功能软件和硬件的朋友多起来了,这个机会就真正到了。在目前所有的科技创新中,AI是产业界最为重视的产业方向,自然的,这也应该是投资者未来若干年最应该重视的方向。很多人把它类比为当年互联网产业浪潮。实际上,从1990年代中期出现,真正带来股价第一波大涨,是在大概2000年前后;随后大部分公司跌回了起点甚至更低,但是在随后的10年和20年,诞生了若干市值巨大的互联网巨头。如果AI真是这种级别的产业创新,最后大概率会诞生市值要大的多的公司。
明天就是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股票投资如果当成工作,那就是一项永不停歇的任务,投资经理除去业绩很好的阶段,大部分时间身心俱疲,一年中最轻松的日子,就是过去的三天。如果有幸,能发自内心的享受投资带来的挑战,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大概率也能获得长期投资的成功。经过两到三年,投资上的亏损,大部分投资者对新的一年,预期并不高。我的想法是,在这个时候,继续现在负面情绪螺旋中,既不能提升业绩,也不能增加智慧。2024年,相信我们可以有所进步。
今年没有鸡汤,祝愿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贾鹏
2024.1.1
贾鹏履历:硕士学位。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任职于银华基金,担任行业研究员职务;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期间任职于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行业研究组长;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期间任职于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助理。2014年6月起任职于银华基金,曾担任银华永祥保本混合(2014.8.27-2017.8.7)、银华中证转债指数增强分级(2014.8.27-2016.12.22)、银华增值(2014.9.12-2020.5.21)、银华信用双利债券A/C(2014.12.31-2016.12.22)、银华远景债券(2016.4.1-2017.7.5)、银华多元收益定期开放混合A/C(2018.1.29-2021.7.30)等基金基金经理。
现管理基金如下:银华多元视野灵活配置混合(2016.5.19起)、银华永祥灵活配置混合(2017.8.8起)、银华多元动力灵活配置混合(2017.12.14起)、银华信用双利债券A/C(2019.6.28起)、银华远景债券(2020.1.6起)、银华增强收益债券(2020.2.19起)、银华多元机遇混合(2020.9.10起)、银华远兴一年持有期债券(2021.2.8起)、银华多元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2021.7.15起)。
温馨提示: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做出如下风险揭示:
一、依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基金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商品基金等不同类型,您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也将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一般来说,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您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
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四、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五、本基金由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申请募集,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许可注册。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和基金管理人网站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2023年投资总结#